《百家讲坛》主讲人来榕 孟宪实:国学不能被边缘化
福州新闻网3月18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昨天,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孟宪实在福建省图书馆围绕国学进行了一场公益讲座,本报记者在讲座前专访了孟宪实教授。
孟宪实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和“唐高宗的真相”。
孟宪实告诉记者,“国学”一词其实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19世纪末,在‘举国欧化’的忧虑中,日本出现了提倡国粹、国学的言论。同社会、哲学、体育等词一样,戊戌维新时期,‘国学’传入我国。国学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
采访中,孟教授反问记者:“你知道中国国学中哪方面传承是从未断过的?”记者答不上。孟教授解释说:“中国人对自己的胃格外照顾,所以无论哪朝哪代,谁都没反对传承饮食文化,这才让今天的中国饮食文化能够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在古代中国,教育的学科可分为经史子集,现在的教育被分成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多学科。其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只有语文和历史两个科目。孟教授说:“现在的课程有主次之分,历史属于‘副科’,语文虽是‘主科’,与英语还是无法平起平坐。多数大学要求学生毕业时英语要考过四级、六级,没听说学生的大学语文成绩要达到怎样的标准,由此可见国学仍处在边缘化地位。”
为什么国学会遇到这种尴尬?孟教授认为:“部分原因要归到汉字的改革。鸦片战争以后,梁启超等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认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切音字运动’,给汉字加拼音,不停简化汉字。从繁体汉字变成现在的拼音化简体字,虽然方便了不少,但古人在造字时所涉及的文化、传说部分消失在了变迁中。现在一些大学生,因为不懂繁体字,而看不懂古籍书。”
孟宪实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经典,从经典中汲取正能量,不少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国学院,这些都让人对国学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