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白云区退休村支书自办书院 唯愿书香伴农家

04.08.2014  18:46

村民阅读

家传古书

  “读书还有用吗?咱们农家娃,出门求学,不如外出务工。这样更实在。

  “读书没用。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到处都是。读完中学能认路牌能汇款就行,早挣钱早养家。

  每当听到这些对话,对“知识改变命运”深信不疑的刘深灵,总想做点什么来驳斥。因此,4年前他卸任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村支书后,自掏腰包创办了“蓬莱书院”。4年坚持下来,书院越来越火,这坚定了刘深灵的想法:欲得“黄金屋”,欲遂平生志,农家子弟更需“六经勤向窗前读”。

  不信读书无用,扩建新房办书院

  蓬莱村名副其实,水秀山清,农舍精美。夏季,田间瓜果飘香,里外树木葱郁,鸡鸣犬吠,美丽如“仙境”。驶过村头一座新建寨门,沿着干净的连户水泥路,穿过川黔铁路地下通道,再行200米即到刘深灵家。“蓬莱书院”匾额高悬小院门头,字迹坚毅,是贵州省委宣传部颁授的,院落占地千余平方米。院中一座三层洋楼,正门上挂“教育世家”和“蓬莱书院”两个匾额。门前两棵大桂花树,呈伞状散开,枝繁叶茂。靠里修有假山水池,边旁立一野杨梅树,紫红的果实挂满枝头。许多盆景点缀窗台、走廊,环境优美、清幽。

  教书育人,是刘家祖训。刘深灵说,他们家族自清代开始传播文化,现已连续五代人从事教师职业。自己4个儿女,其中老二是小学校长,老四是计算机老师。“家人爱学好学,崇尚教育。”父亲的“尚教”深深影响他,刘深灵回忆,儿时村里无学堂,父亲不忍孩子们无书可读,浪费时间,便自开私塾,大树下摆起露天学堂。没钱的也收,只需一两斗米作学费。条件异常艰苦,教学严厉。父亲穿着长衫,戴着小帽,一把竹片,来回踱步,不认真读的学生,经常被打手心。

  “人只有好好读书,一辈子才有出息。”摸着手心,刘深灵似乎还感到曾被抽打的痛。不过,和很多学生的感受一样,父亲的这句话让大家受益终身,很多人改变了命运。“不过,父亲曾说过,改变他们命运的不是我,是知识,是读书。

  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变好,刘深灵发现,原来校舍条件差,但读书的孩子多,人人想读书跳龙门。现在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很多娃却不愿上学,宁愿去城里务工。大学生就业难,对农村教育影响很大。刘深灵说,这导致很多家庭认为读书无用,村民失去了砸锅卖铁供读书的动力。

  怎么能扭转村民的观念,刘深灵常在思考。2010年,卸任村支书后,受父亲开私塾启发,趁家里盖新房,他增加成本12万,多修了两大间房办书院,共120平方米,取名“蓬莱书院”。农民办书院,村民很稀奇。刘深灵说,就想证明读书管用,有知识就有力量。“我想让一些人重拾对读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