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热 预防登革热刻不容缓头疼发热及时就医

03.06.2015  19:58

   凶手  

  白纹伊蚊只喜欢在较为洁净的积水中孳生。而家中积水、水养植物、工地积水才是白纹伊蚊繁殖的重要场所,一定要注意及时清理。

   症状  

   头疼发热及时就医  

  登革热的早期症状为发热,一般持续5-7天,伴有剧烈头痛、肌肉骨骼疼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此外,发烧伴皮疹且血常规检查出现血小板、白细胞指数降低等症状,均为登革热典型症状。若出现突发高热、皮肤潮红、头痛肌肉骨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记者从广东省疾控中心获悉,2015年该中心在全省布控了551个蚊媒监测点,最近的监测结果提示全省存在14个登革热传播风险高的区域。

  目前,广东省登革热疫情以输入性散发病例为主,而广州首例本地感染病例比去年提前两个多月出现。所以,随着气候转暖、雨水增多及各地蚊媒密度的上升,广东省因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增加,“五一”假期临近,市民如出行到东南亚等地区,应留意当地登革热疫情情况并做好个人防蚊措施,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和骨关节疼等症状,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是否曾经到过东南亚等地旅行。

   今年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的风险会更高  

  国家登革热防控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维中分析,广东的气候特点适合蚊媒,尤其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生长繁殖;地理上又和东南沿海登革热高发的国家密切接壤且交往频繁,而根据近期中国疾控中心的研判认为这些东南亚国今年登革热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所以一旦有输入性病例来到广东,加上蚊媒的存在,就会造成登革热在本地传播。

  杨维中介绍,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若感染过其中一型后,再感染另一型病毒,这样的病例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是显著增高的。所以,在2014年登革热流行的背景下,如果愈后的病例在2015年再次感染与上次不同的登革热血清型别,他们发展为重症的风险会更高。

   首例患者出现在去年“重灾区”白云区  

  据悉,今年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中不幸中招的病人是广州市白云区居民,一名62岁的男性,属Ⅰ型登革热,他是4月4日发病的。截至4月12日,全省内今年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22例,其中广州本地感染病例1例,境外感染输入性病例21例。疾控部门调查认为,首例本地病例的感染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因近期的输入病例通过蚊媒传播给患者;第二种可能是去年带毒蚊卵越冬后繁殖传播所致。

  为什么今年本地感染的病人这么早出现?据了解,去年冬季是暖冬,本例患者属Ⅰ型登革热,去年患者所住街道曾经登革热流行,感染来源存在去年带毒蚊卵越冬引发的可能。去年疫情较重或去年 11月下旬还有病例发生的街镇,最有可能提前出现疫情。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以来,广州已报告发现9例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已远超去年同期的发病率。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告诉记者,输入病例患者都有前往的国家包括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记录。随着输入病例增多,疫情在本地扩散的风险也在加大。

   4月份后气温升高风险增大市民要警惕  

  来自广州市疾控部门的监测数据,近期广州部分区域蚊媒密度较高,随着气温回升,雨季到来,预测蚊媒密度将上升,经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疫情风险加大。据了解,此前天气转暖,蚊媒密度呈增长状态。

  专家分析,今年4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上升和降水的增加,全省各地的蚊媒密度将逐渐升高,登革热本地疫情发生的风险将逐渐提高。虽然今年病例出现早,但登革热可防可治,市民不用恐慌。

   清除居家水体是灭蚊关键  

  研究发现,能够传播和感染登革热疾病的蚊种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两种。经过多年监控,广州并未发现埃及伊蚊,但白纹伊蚊却已成为城市主力蚊种之一。臭水沟、发臭的积水不是白纹伊蚊的孳生地,该种蚊子只喜欢在较为洁净的积水中孳生。而家中积水、水养植物、工地积水才是白纹伊蚊繁殖的重要场所,一定要注意及时清理。

  入户调查、蚊媒监测发现,广州重要的白纹伊蚊孳生地是阳台、天台的植物种植区。预防的关键是做好日常居家室内外防蚊灭蚊措施,清除花盆托盘等各种积水,水养的万年青、富贵竹等植物要勤换水并清洗根部,最好两三天更换一次,此外使用蚊帐或驱蚊剂,防止蚊子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