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先行,三师共管,厦门以分级诊疗带动综合医改

31.08.2016  13:11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推进综合医改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与“”?

 

  作为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厦门市推进财政、医保、价格、人事和绩效考评“ 五个差别化 ”的政策,创造性地贯彻国家和福建省医改总体部署,强化部门协同,发挥卫生计生主力军作用,牢牢抓住“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医改新期待 两个基本点 ,从大医院“舍得放、放得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愿意接、接得住”,群众“乐意去、留得住 三大问题 入手,实施“慢病先行、两病起步”的策略,以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家庭医师)和健康管理师“ 三师共管 ”为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政策配套和机制创新,积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初步构建了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以“柔性引导”为特色的符合医改方向、群众欢迎、患者满意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框架。

  

  

  

  

  

  厦门是怎么通过分级诊疗带动城市综合医改的?

 

   改革的策略与路径是怎么选择的?

 

  厦门市选择柔性引导、循序渐进的改革策略,不搞“一刀切”去硬性分流病人,而是采取“慢病先行,三师共管”的办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向基层“双下沉”,实现真正的“医防融合”。

 

  ▲为什么慢病先行?

 

  以慢性病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等普通疾病“下沉”社区,既有效分流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患者,又使基层诊治水平和能力得到锻炼、提升,进一步增强了病人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感,同时改变了慢病患者“出了医院无人管”,后续治疗和健康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有效延缓和减少慢病并发症、合并症发生,节省大量医疗费用。

 

  ▲什么是三师共管?

 

  由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家庭医师和健康管理师共同组成的“三师共管”团队服务模式。专科医师负责明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并带教、指导基层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师负责落实、执行治疗方案,进行病情日常监测和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师则侧重于健康教育和患者的行为干预。“三师共管”不仅形成“医防融合、防治结合”的服务模式,而且“上下联动”较好解决了患者的信任度问题。

  

  

  

  

 

  ▲如何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愿意接”、“接得住”?

 

  一是健全签约服务收付费机制;二是建立基层考核激励机制;三是强化基层专业力量,创新设立“健康管理师”专岗,职数单列;四是改革基层医保支付结算方式。

 

  ▲怎样才能让三级医院“愿意放”、“放得下”?

 

  一是改革补助考核机制。改变大医院过度依靠和追求门诊规模的经营模式,把原来对三级医院门诊量的定额补助,调整为对大医院实行与分级诊疗绩效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

  二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在实行药品零加成后,取消医用耗材加价,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拉开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合理价差,引导患者就近就医。

  三是引导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创设“三师共管”团队服务模式把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和基层的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联合在一起。将三级医院医生职称晋升和下社区相挂钩,同时对专科医师下社区给予专项补助,让他们下基层培训、带教、解决复杂疑难问题。

  四是力促大医院转型发展。大力推进远程会诊、院士指导平台、“双主任”聘任制、医学人文建设、争创“领先学科”、基于国际标准医院理念的培训和认证等工作。

 

  ▲如何让患者“愿意去”、“留得住”?

 

  一是解决基层“缺药”和长处方问题。允许基层使用国家基药目录和基本医保药物目录的常见病、慢性病药品,高血压、糖尿病等常用药和大医院上下对齐;并延长一次性处方用量,最长可达4-8周。

  二是实行差别化价格和医保报销政策,形成落差。运用价格和医保支付杠杆加以引导。

  三是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和水平。制定了多系统、十大类核心病种为主的基层病种目录,明确临床路径和转诊标准,通过系统培训,让基层常见病的诊疗质量和大医院看齐。

  四是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养老医疗需求结合起来。在改革中,我们要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养结合”有效结合起来,让家庭医生走进百姓家,全心全意服务好普通病患。

  五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依托覆盖全市的“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助力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如何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重点强化四方面建设:

  一是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居民家门口就可刷医保就医购药。财政投入2亿多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改造和设备配置工程。

  二是改革激励机制,结余可用于绩效分配。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定编定岗定人,确保人员的相对稳定并建立绩效考核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

  三是建立大医院和基层联动机制。岛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3家三甲医院建立紧密型机制,采取“院办院管”方式,由大医院设置社区部专门负责,较好地实现了资源纵向流动、服务上下联动。岛外四个行政区建立以区域中心医院为龙头的医联体,开展人员下派、业务指导等多种帮扶措施。

  四是搭建经验分享与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基层医务人员水平的提升。定期举办全科医师分享会、健康管理师的经验分享沙龙活动,全面带动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取得很好的示范效果。

  五是发挥中医药“简、验、便、廉”特色优势,引导中医资源下沉。中医专家进社区,通过定期坐诊、中医“师带徒”和建设市级名中医工作室,深入指导社区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医疗”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

 

  ▲分级诊疗如何带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随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向基层大幅度分流,分级诊疗支点撬动效应显现——促使公立大医院回归自身功能定位,“倒逼”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加快转型提升。同时,与之相关适配的财政补偿机制的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医保支付制度的变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医院绩效管理、财务管理、人事薪酬制度、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等相应也相应地进行了重大调整与变革。

  一是在全国、全省率先实施医药分开;二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三是完善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对医院基本建设投入,新增公立医院基本建设项目所需资金由财政全额投入;四是提升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五是建立协调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推动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实质性投入运作。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方式,明确按编制标准核定各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数,并作为各公立医院补充工作人员的限额,实行备案制管理,同时作为单位岗位设置的主要依据;六是多措并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实现人民群众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的跨越。

  

▲厦门社会资本办医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2011年,厦门即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2015年,市财政局、卫计委联合出台《关于扶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有关财政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参照市公立医院补助标准,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新增床位、出院人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获得等级资质认证和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与公立医院形成优势互补,受到社会办医疗机构高度认可。

  二是加强社会办医规划引领。明确社会资本办医功能定位,优先支持社会资本在我市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营利性医疗机构走高端化、多样化和差别化的发展道路,并进一步提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紧缺医疗资源的方向。

  三是开展对口帮扶,着力解决民办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我市积极推动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建立互利共赢机制。

  四是推进重大社会办医项目建设和招商。

  

  

  

  

  ▲“三师共管”如何促进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健康”的重大转变?

 

  一是凸显团队服务优势。“三师共管”家庭签约是典型的团队式服务组合,这个团队是医务人员“人的组合”,有别于医联体式的机构间的组合,它更为贴近管理要素,签约对象的信任度更高,履行签约协议的可操作性也更强。

  二是打破体系界限与层级壁垒。三师共管打破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界限,上下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更好地整合了服务资源。“三师”个人背后的机构资源,则为家庭签约服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实施保障。

  三是打牢了慢病分级诊疗的基础。厦门市“慢病先行、两病探路、三师共管”的分级诊疗改革,为家庭签约服务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由两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家庭先行签约的策略,在试点工作中彰显效果。

  四是团队组合灵活,适应性强。“三师共管”在针对慢病患者时原则上“三师”固定,在家庭签约服务中,家庭成员疾病类别不同,健康需求各异,三师团队中专科医师的选配则呈现更为灵活的组合,签约对象的自主选择权大。

  五是医防融合,关注健康。厦门市成立了市级慢病防治中心,通过分级诊疗改革将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与健康管理引导到基层,各专病防治中心制定切合实际的疾病诊疗临床路径和转诊标准,家庭医生与健康管理师队伍深入签约家庭,通过病情监测、指标筛查、定期随访、营养与膳食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健康管理手段,守护健康,成为了新时期的“赤脚医生”。

 

来源:厦门市卫生计生委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