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来囤粮,有害无益

20.04.2020  13:20

  近日,个别国家暂停粮食出口的消息引发关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抢米、囤面现象。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式持续向好,口粮可以自给自足,且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影响有限的情况下,盲目囤购粮食,实非明智之举。(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制止不理智的“囤粮”行为,需要缓解群众对粮食需求的焦虑。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未雨绸缪,这四个字讲是:如果眼光放远,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吃亏。虽说中国每年都在进口粮食,但是进口的粮食主要是大豆,用于压榨油、制作饲料、医药、食品加工等等。通过数据,中国的三大主粮在2019年稻米总产量超过2亿吨,小麦总产量超过1.3亿吨(具体为13359万吨),玉米总产量超过2.6亿吨,基本可以自给自足。缓解群众对粮食的焦虑,要防止过度炒作。现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已超百万,全球各地都在积极通过封城、居家隔离等方式进行疫情防控。随之带来的是停产、停业,造成食品、饲料涨价在所难免。但经过一些“网络水军”对该经济现象的添油加醋,导致人民群众蜂拥抢购粮食。会扰乱粮食正常供给的进度,本来充裕的供给量也可能出现暂时性的紧张、价格短暂上涨,越涨越抢引发恶性循环会对市场秩序产生冲击,最终伤害的还是消费者和种粮户的积极性。同时,在疫情防控期间,相关部门对自媒体造谣炒作的黑色产业链要展开凌厉的攻势,及时辟谣缓解群众对粮食需求的焦虑。

  面对不理智的“囤粮”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调配。有关部门需查清粮食库存,虽然新闻媒体一再强调粮食够吃,但为什么我们普通老百姓还是半信半疑?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造谣炒作,传播范围实在不容小觑,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些年来一些事实的“教育”。我们完全愿意相信国家出台的相关数据信息,但就怕个别地方“美化”数据,导致数据失真。储备粮决不能是一本糊涂账,必须要把这本账做实,将数剧和库存匹配起来。

  反观不理智的“囤粮”行为,是一堂粮食安全“警示课”。第一个是警示是:中国这艘巨轮已经驶上了复兴之海,但是不能指望风平浪静,应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准备,守住18亿耕地红线是底线,避免出现没有人种地、没有地可种的窘境,建机制、退政策保障种粮户的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第二个警示是: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将粮食问题上升为到一定高度,通过创新粮食技术,安全的同时提高产能,保证粮食的自给自足,方能不受制受制于人。土地加技术便是我们的本钱和法宝,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式积极向好的发展,国民的“囤粮热”已在慢慢平复,但仍要加强引导、疏导,及时讲明危害、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辨别力、判断力。总而言之,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永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大问题。“粮安天下”值得我们所有人去细品。(漳州文明网 “漳州110” 陈志鸿)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