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科普宣传也需与时俱进

10.03.2020  02:20

  “一米,是爱你的距离。”“疫情不散,我们不约。”“屏牢了,I see you(再见);屏不牢,ICU(重症监护室)。”近日,上海医学专家对公众说的一些“金句”广为流传。“金句”的背后,是上海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工作的持续推进。各个相关部门、众多专家积极行动起来,投身科普宣传事业,不断充实科普宣传内容、加强科普知识传播、创新科普宣传方式,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贡献力量。(3月8日《解放日报》)

  对疫情防控知识的科普宣传,应当形成基本的共识,即用尽可能多的途径和载体、尽可能生动形象的方式和方法,告诉公众如何阻断病毒传播、如何避免交叉感染,如何科学就医用药、如何优化生活环境等,从而提高科普宣传的效果。换言之,防疫科普宣传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式。这方面,上海疫情防控科普宣传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则,要让权威专家参与科普宣传。这次抗疫中有一句话比较流行:科学的事,要科学地做。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开展科普宣传,有“接地气”的一面,但与医学专家相比,还缺乏权威性、说服力,内容也反反复复就那些。如果让权威专家参与进来,将枯燥深奥的科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公众进行解读,效果就会不一样。在这次战“”中,上海医疗专家组组长张文宏“金句”频出,像“闷死病毒”“隔离在家也是战斗”等这样的科普,不仅圈粉无数,而且让大家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会照做。

  二则,要持续更新科普宣传内容。科普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防疫知识应当体现最新科研成果。因此,科普宣传必须不断充实内容,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此,上海专门组建科普专家团队,根据最新科研成果,与新闻媒体精准对接,及时向各宣传平台提供科普知识。如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制作了呼吸道传染病科普宣传工具包,并持续更新;有关单位制作防疫系列科普动画,在新媒体平台和地铁公交、楼宇视频等终端播放;电视频道为青少年专门开办抗疫防疫节目、出版社及时出版有关防疫科普读物等。

  此外,要紧贴社情民意创新形式。比如,电视媒体开辟“你来问,专家解答”“防疫小常识”栏目,通过专家连线问答等方式,及时回应群众居家、工作、心理等问题;新闻媒体通过采访知名专家,就老药新用、新药研发等问题,进行深度科普报道;组建心理咨询服务团队,通过心理援助热线、健康云平台等,为公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知识就是力量,掌握科学知识,就不会恐慌、不会盲动。在疫情防控期间,需要加强科普知识传播、创新科普宣传方式,疫情过后也应让科普宣传与时俱进。(泉州文明办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