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想妈妈时 他望着村口发呆咬手指

11.02.2015  20:57

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还会显得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近日,记者再次深入留守儿童群体展开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并邀请心理专家提出建议。

卖凉皮的妈妈说,不再送他回老家了,再辛苦也要放在身边带。袁青青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袁青青)连日来,晨报记者一直在关注来厦门过暑假的留守儿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不仅对性教育一片空白,心理和教育问题也同样值得家长以及社会关注。

想父母时就望村口

出镜人:小初,13岁

早上7点,当很多城里的孩子还在赖床的时候,13岁的小初(化名)就已经起床开始帮妈妈打扫卫生。小初的妈妈告诉记者,她在集美长途汽车站附近卖凉皮,这个暑假刚把小初接来身边。

当记者问小初妈妈,孩子学习成绩如何时,她轻轻叹口气又摇摇头:“他上课老是注意力不集中。”妈妈说,她和小初爸爸四年前就从河南老家来厦门,孩子在老家跟着姑姑过。可自从父母走后,小初每天早晨都坐在家门口望着进村的路口发呆,每天都要望一个多小时,谁喊他他都不理,晚上吃完晚饭又坐那望村口。后来,还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一边发呆一边啃自己的手指头。

小娃是太想念我们了。”小初的妈妈声音有些低沉,内心很矛盾,赚钱和照顾孩子好像只能顾一头。

撒谎已成习惯 出镜人:小苏,11岁

11岁的小苏学习成绩在全班算中等,但每次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好好做作业,还和老师反复撒谎。每当老师给小苏的妈妈打电话告状时,小苏的妈妈轻则骂,重则打。

她爸爸在外面打工已经两年没回过家了,就跟着奶奶和妈妈呗。”小苏家住钟宅,小苏的阿姨告诉记者,孩子的爸爸在广东打工,常年不回家也不往家里寄钱,多年来全靠小苏的妈妈在支撑这个家,“她妈妈的脾气可能有点不好,但是孩子老是不让人省心啊,太不懂事了。

记者在外来工聚集地钟宅找到了小苏,她淡淡地看了一眼记者便消失在巷子中。小苏的阿姨说,小苏每次犯错误了,会先主动承认,态度也非常好,但下次依然会撒谎。有次小苏逃课,被老师发现了,她居然说她奶奶住院了。老师打电话去家里,刚好是奶奶接的,才发现又被小苏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