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历史印记 还需“文保”情怀

08.04.2016  19:34

  近日,西昌93岁老人无偿捐赠清代祖宅的新闻又一次引爆了人们眼球。这位叫胡崇绅的老人,将占地1亩多、房产市值过万的祖宅主动捐赠给政府,却不求回报。他用自己的一片心意,留住了一处记忆,传承了一段历史,也寄予了一种“文保”情怀。 

  所谓“文保”,即是对文物的保护。文物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不可能再重新创造。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因为每一件文物,每一幢历史建筑,都是一位不会说话的历史见证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一旦损毁,也就意味着切断了历史的文脉,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若一座城市只有时尚元素、现代风貌和钢筋水泥,却寻不到历史印记,挖掘不出文化内涵,那这座城市也是毫无张力,缺乏生命力的。那些光怪陆离的风景,只能暂时性地存活在人们的眼中,而非稳固地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文保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文保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举之力可以做到的,要把文保工作提上日程,就是需要每个人心中都孕育着一种“文保”情怀:不随意在遗迹上乱涂乱画;不随意在古建筑内私拉搭盖;不随意在禁拍处炫舞着闪光灯;不随意在古韵处高声喧哗……除此之外,还应怀揣一份爱心、一份责任去保护文物、爱惜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古老的印记都经受着时光的打磨和考验,在岁月的雕琢和侵蚀下,很多古建筑、摩崖石刻被蚁蚀、风化,甚至在人们的保护意识尚未提升时,被人为拆除、破坏,无不让人心疼。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部署,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传承文化根脉凝聚民族精神。可见“文保”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我们在保护的同时要加以利用,合理利用、适度利用,而非过度开发、跟风攀比,否则将得不偿失。这次,西昌老人捐赠祖宅,当地政府正在制订修缮保护的方案,承诺不作为盈利使用,准备将其建成红色文化展览馆或博物馆保护起来。这也开启了文保工作的新模式,开创了私人捐赠古建筑、政府维修的保护模式的先例,对推动文物古建筑保护起了很好的示范,也是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的一大实例。让更多人了解“文保”工作,平日里的凡人善举,也可以成为历史文物维护者的一份子。 

  徜徉在“文保”的情怀里,去感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的那份美好。  (罗敏)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