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土情 保护文化根

30.12.2016  21:08

  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可以说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如今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应的发生改观,可是城乡经济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城乡文化的不对称发展,外来商品文化的侵蚀,造成农村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出生在上世纪80、90甚至00后的农村青年,他们对农村的认同和乡村生活的归属感普遍存在心灵上的缺位。农村的传统精神世界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乡土文化情结逐渐处在一种“失根”的精神现象当中。然而放眼世界,乡土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得以寄托和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中国有着千年的农业文明,更有着五千年的乡土文化积淀,我们理当继承好,保护好“乡土文化的根”。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农村乡土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我们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应该多遵循建设与保护并举的思路?农村文化发展首要问题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地域文化的特色,加之辩证吸收传统乡土文化,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精神生活质量的目的。比如可以在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的同时,逐渐恢复、重建一批传统民居、祠堂、古庙等建筑群落,注意传统建筑的使用方式,杜绝迷信和不良习俗的发生,发挥好传统习俗文化中团结、包容、互助的家庭、宗族观和“一心向善”的人生观。使得“乡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

  其次,是否可以多培养和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中发展?特别是一批“懂农村”、“爱家乡”、“有文化”的农村青年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事业当中,依靠他们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农村文化。比如,可以鼓励具有年轻化、专业化、本土化的乡村文化建设管理团队参与到农村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当中,合理利用市场中的调节因素,紧接地气积极开发乡村文化产业,寻找一条适应农村与城市人文环境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再次,是否可以将农村学校课堂教育与农村发展的现状多多联系起来,把农村人文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结合起来?因为教育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兴农之本!农村教育不仅关系到农村文化的传承,还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命运。更是因为农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取决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在农村课堂教育中多传授:农耕文化、农业科学知识、孝悌文化、礼仪文化等,从小培育起学生了解农民、关心农民、重视农业、在乎自己农村发展命运的正确观念,

  最后,丰富农村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积极组织调动农村社群等民间组织开展身心健康的活动,改变农村群众生活单调,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状态也至关重要的事情。比如,可以开展村与村之间的传统民间体育竞技赛事,以村镇为单位的歌咏活动、书法比赛等,让广大农民兄弟有成就感、归属感,自觉远离低俗文化。

  开展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不断探索的工作,只要我们因地制宜,避免功利主义,杜绝文化资源过度开发。主动在农村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笔者认为乡土文化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就能将“乡土的根”守在农村,服务农村,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精神保障,否则农村文化就会出现断裂。现实来看,乡土文化的发展任重道远,只要我们为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继续添砖加瓦,继续在强农、富农、惠农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乡村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大放异彩!(梅列区委文明办 陈凌)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