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水产界精英探讨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保护

17.06.2014  11:10
  6月14日上午,第四届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即“2014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养护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来自闽台两地十几位水产界知名专家学者将围绕“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保护”这一主题,深入交流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技术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增进海峡两岸渔业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2014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养护学术研讨会是由福建省水产学会和台湾水产学会联合主办的,自2011年福建水产学会和台湾水产学会共同创建了闽台水产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以来,学术交流领域不断拓展,已先后针对水产养殖设施与装备、水产养殖与种苗、水产食品安全与贸易等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分别在台湾澎湖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成功举办了三届。

  本届研讨会首次纳入“海峡论坛”,作为第六届海峡论坛“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之一,也是“2014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重要活动内容,是两岸水产科技与学术交流盛会。

  自古以来,两岸渔民“舟楫之桨相见,渔歌之声相闻”。如何维护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是两岸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今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开展两岸生态环境保护交流合作,推动建立闽台生态科技交流与产业合作机制,协同开展增殖放流等活动,共同养护海峡水生生物资源。年初,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围绕这一目标,福建省不断地加强海洋资源管理和陆海污染控制,抓好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养护,守住碧海银滩的美好家园。

  ——海洋环保法规和规划体系逐步完善。迄今,全省共制定海洋环保法律法规20多部、规划12部。

  ——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陆续建立。目前已建立了10个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7个海岛特别保护区,8个海洋特别保护区(5个国家级海洋公园),主要保护对象有中华白海豚、造礁石珊瑚、文昌鱼、大黄鱼、海蚌、厚壳贻贝、仙女蛤等10多种珍稀濒危经济物种。

  ——海洋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在长乐陈塘港、龙海九龙江入海口、惠安崇武至秀涂滨海沙滩、平潭海滨旅游区及浴场和云霄漳江入海口等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在宁德、福州、莆田、漳州等主要海域网箱养殖区推广科学、生态养殖模式。对全省191个中心渔港及一级、二级、三级渔港进行环境整治。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开展了米草整治和红树植物种植工作,泉州成片红树林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成为全国沿海人工种植红树植物面积最大的区域。

  ——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形成。构建以省、市海洋系统监测机构、东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和省级科研院所组成多元化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对全省13个重点海湾、11条主要江河入海口及邻近海域、重点排污口及邻近海域开展综合监测和预警工作。

  ——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今年的增殖放流总数量将达10亿尾(只、粒),涵盖全省9个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及54个县。放流的品种包括大黄鱼、真鲷等12个海水物种,鲢鱼、鳙鱼等16个淡水物种,中华鲟、中国鲎、大鲵等5个珍稀濒危物种,33个放流物种中具有福建水域特色的品种有14种。行动将与第九届海峡(福州)渔业周活动结合,邀请两岸各界人士、认捐代表等,在台湾海峡放流鲻鱼、鲈鱼、日本鳗鲡等台海特色鱼类,促进台湾海峡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两岸群众保护生态环境、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意识,探索两岸“共管共养”的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合作机制。

  ——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在莆田市南日岛、泉州市惠安大港湾、漳州市诏安城洲岛、宁德市霞浦福宁湾、蕉城斗帽岛和福鼎嵛山岛等六处以人工鱼礁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建设,加强海洋生态与资源养护管理,逐步建成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适合海洋物种聚集的海洋牧场。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