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收画卷添底色——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掠影

28.11.2017  21:49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玫珏 李傲 袁长焕 通讯员 王纪文 张晓满

  今年又是一个粮食丰收年!目前,全国秋收秋种接近尾声,粮食生产稳中调优。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截至11月13日,全国94.8%秋粮已收获,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

  作为农民的“贴心人”和农业的“守护者”,气象部门提前筹划部署、上下联动,全力保障秋收秋种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在为农服务领域开拓创新,精细化、格点化预报等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应用于服务中,提高了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定量化水平和科技含量。

   天公不作美” 气象成秋雨中的抢收“指挥棒

  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于今年9月12日启动以来,国家气象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发布《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以及针对初霜冻、连阴雨、寒露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制作有关气象服务产品共300多期,并深入受灾地区调研灾害影响,准确分析了今年秋季罕见连阴雨天气过程对秋收秋种的影响。

  今年,华西秋雨较常年偏强,多地降雨量、降雨天数达历史同期最高,为湖北、重庆、陕西等多地秋收秋种工作造成重要影响。

  “这雨下得太愁人,眼看着就要有收成,要是烂在地里太让人心疼了。”9月下旬以来,湖北省连续出现阴雨天气,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毛岗村支书张正良曾一度为此发愁。

  滚动发布的天气预报成为农机调度、农民收割的“指挥棒”。仅一个月,毛岗村的水稻已经收割完毕,绿油油的油菜苗覆盖了整片田地。“如果没有准确的预报做指导,这些稻谷今年很有可能就收不上来了。”张正良说。

  “天公不作美”,气象信息传递更要及时。湖北省农机局工程师陈鹏宇介绍,根据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省农机局科学调配粮食烘干设备和播种机械等作业机具,投入各类农业机械80余万台(套)用于抢收抢种,尽最大限度减少降雨影响。

   直通式气象服务助力良田丰收

  今年,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继续加强合作,98.2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享受“点对点”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智慧农业气象终端注册用户近240万。

  每逢遇上好天气,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万安村农户吴锦生就会在家门口晒稻子。吴锦生今年种了20多亩水稻,因为播种较早,提前进入了收割期。一收到预报天气晴好的气象短信,他就立即请来收割队收割水稻,接着便着手晾晒。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奔田间地头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面铺开——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更加“个性化”,服务语言成为了最亲切的“乡音”,服务提供方式从“普发型”向“直通式”转变。

  水稻是合肥的主要农作物,当地早、中、晚稻播种面积达500多万亩,收割季节从7月持续到11月。合肥市气象局通过“惠农气象”APP锄禾社区、合肥直通式气象服务QQ群、微信群等平台第一时间向农户发布最新气象信息和农事建议。农气专家也与农户成为了 “网友”,在网络社区和群内交流互动,利用雷达图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的精准气象服务。

   越来越智能 “坐在炕头测棚温

  在黑龙江富锦市的现代农业万亩水田展示区,沉甸甸的稻穗上缀着饱满的稻粒,风拂过时卷起层层稻浪。各类现代化的气象监测设备如忠诚的卫士一般,错落有致地矗立田间,守候着这片水稻田。

  “这些监测仪器就好比农民种田的‘顺风耳’和‘千里眼’。”富锦市气象局局长孙胜阳介绍。例如,沃度监测系统可监测水稻的呼吸强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浓度,用于选择适合本地生态系统的水稻品种;太阳分光辐射仪可实时监测紫外线强度,为预测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影响提供可靠依据。

  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大棚种植户马福林坐在家里的炕头上就能监测大棚内的气温。近年来,当地气象部门“三农”项目、“两个体系”建设为基层气象事业注入能量,黑山县先后建成了玉米、果林种植小气候观测站,极大地丰富了气候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产品更准确也更有指导意义。

  小气候观测站建成后,马福林不用出门就能从挂在墙上的显示屏看到棚内的温度、湿度数据。“有了小气候观测站的帮忙,管理可真方便及时。”马福林自豪地说,由于种植管理方式先进,秋收作物品质高,销路自然也好。

  谷熟稻香时,气象部门在丰收的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广袤的大地上,燃烧着喜悦,也播下新时代的希望。

“一张网”释放智慧气象服务潜能
从防御超强台风“莫兰蒂”到追击罕见双台风“纳沙”与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