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闸涨价“电荒荒” 民进党当局“不缺电”承诺跳票
民进党当局“不缺电”承诺跳票
本报记者 汪灵犀
酷暑未至,台湾多地气温就一路飙升,接连冲破纪录。台北6月1日的气温更是飙升到38.7摄氏度,体感温度甚至达到42摄氏度。高温热浪导致台湾用电量大增,引爆缺电危机。岛内民众及企业尤恐被“限电黑灯”,纷纷要求民进党兑现“执政之后绝对不会缺电”的承诺。但当局多名部门负责人却改口表示“民众也要有缺电的心理准备”,对其选前一再重申的“基本电价不会涨”承诺,近来也开始松口,民进党当局“不缺电”的承诺跳票。
限电惊恐
从5月31日到6月2日这3天,被台湾电力公司(台湾公营电力公司,负责全台电力供应,以下简称台电)形容是“限电惊恐72小时”,各项数据数度逼近限电警戒边缘。5月31日,台湾用电量(瞬间尖峰负载)达到3442.48万千瓦,最低时备转容量仅余56.42万千瓦,备转容量率降到1.64%新低,供电灯号亮起“警戒”红灯。6月1日、2日危机加剧,离限电准备“拉闸黑灯”仅一步之遥。
备转容量率是衡量每日供电可靠度的指数,数字越高代表供电越充裕;反之,备转容量率若低于6%,则系统进入供电警戒。若当天实际可调度发电的备转容量低于50万千瓦,则进入限电准备。由此看来,台电已经“一只脚踩在了红线上”,只要一部大型机组突发故障,或者用电量继续攀升,台湾就要进入直接限电。
岛内随即进入“抗限电大作战”。由于核一、二厂分别有机组因检修未能供电,台电紧急改采天然气、轻柴油、水力抽蓄或其他燃料,光是一天新增发电费用就超过4000万元新台币。这样还不够,台电还协同民营电厂在用电尖峰时段启动火力机组短时超载运转,猛催老旧机组发电,好不容易渡过难关。台“行政院”则通令各机关部门率先响应“节电动员令”,将冷气调高至28摄氏度以上,比过去倡导的26摄氏度再调高2度。台电调度主管说,在“限电危机72小时”中,自己每天都在拜拜,求神降雨解围。
最终,此次危机在前两天被大雨降温化解。但接下来台湾还要面对更炎热的7月,还要面对核电厂相继退役留下的17%发电缺口,民进党当局真的能让台湾“不缺电”吗?
“改口内阁”
去年“大选”期间,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每重申一次“2025年非核家园”口号,就保证一次“民进党执政之后绝对不会缺电”。台“经济部长”李世光在上任前,也对工商界保证“今明两年不缺电”。如今,民进党当家才十几天,台湾就面临备转容量率跌破2%的供电危机。
面对民众对跳电的质疑,上任后的李世光不敢正面承诺,改口推说“现在供电确实比较紧张”、“全世界工程没有百分之百”、“我们会全力以赴,大家一起努力”。台“原能会主委”谢晓星更是直言:“建立非核家园及发展再生能源,民众要有缺电的心理准备,未来如果遇到涨电费,心中要甘之如饴。”但这段话最后“被发出新闻稿澄清”。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在社交媒体“脸谱”上撰文感叹:“当民进党的官,不能够说真话。”
至于未来电价是否会调整,李世光曾两度重申“基本度数以下的用电不涨价”,并表示基本度数为330度,但不久即透过幕僚先否认、称“部长口误”,后来将说法改为“330度以下不涨是选项之一”,最后只变成“基本民生电价不会调整”,绝口不提度数。
“阁员”的改口、改口、再改口,凸显新当局这部大机器自运作伊始就步调大乱,有台湾媒体戏称民进党当局为“改口内阁”,民众对他们的“朝令夕改”听得昏头转向,毫无方向感,更奢言对新当局的信任了。
台企梦魇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缺电压力来势汹汹,尤其民进党当局上任后,明确推动2025非核家园推动法案,要求核一、二、三厂不延役,核四不运转,民进党可谓进不能进、退无可退,不知未来如何才能摆脱“电力吃紧”的戏码。
岛内业界人士表示,一旦发生限电危机,冲击层面不只民生用电,还包括经济、产业和投资信心,影响层面甚巨。尤其对企业而言,缺电是危及经营的恐怖梦魇。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说,台积电无法承受一分钟缺电,因为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若遇上电力中断或电压不稳,恐生产停顿,蒙受巨额财损。
其实明眼人都明白,如果核电停摆,从近期供电紧急的情况来看,任谁当家都不敢保证不缺电。
因此,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赖正镒对新当局喊话,还没到酷暑,核电还在运作,就已供电吃紧,一旦核电退役,台湾会更缺电,所以,考虑到民生需要、经济发展,核一、二、三应延役,而不是退役,除非核四能商转。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林伯丰也呼吁,政府应慎重考虑核一、二、三厂的延役,否则,大家可能都要面对没有电的日子了。
但民进党当局敢松口吗?台“行政院长”林全、台“行政院政务委员”张景森等人日前刚表态“考虑重新启用核一”,就被环保团体痛批,还有人要告林全涉“公共危险罪”,“之前的非核宣示根本是骗选票!”这样来看,“不缺电”的承诺估计是要跳票了。
启用核电是自我打脸,有环保组织和反核人士的“围追”;不用核电导致缺电也是自我打脸,伤害台湾经济命脉和民生福祉。民进党当局怪只能怪自己之前把话说得太满,挖的坑太多,这回真是自作自受了。
【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