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危害远甚传销 涵所有个人经济领域

28.05.2014  16:50

  从最初的固定电话诈骗、中奖诈骗,到中行“E”令升级、冒充公检法查案、冒充税务财务人员诈骗,乃至购车退税、计生补助、邮件包裹诈骗,五花八门的诈骗类型已扩展到20多种。这类犯罪因为有无记名手机卡、网络VOIP电话、任意显号软件等“神助”,打破了犯罪空间和目标群体的限制,迷惑性、欺骗性更强

  目前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安全的高度。在缺乏综合治理体系的情况下,仅靠公安一家“以打为主”,很难从源头上“撼动”犯罪团伙生存的根基

  自5月17日起,江苏省公安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综治办、教育厅、通信管理局、银监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中宣传月活动,一大批公安机关破获的“典型案例”被江苏地方媒体连续报道。

  与此同时,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一组最新数据也对外公布:今年1至4月份接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上升23.5%,占刑事案件发案总量的10%,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部侵财性案件的30%,受骗数额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个案接连发生,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

  江苏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介绍,随着手机、互联网普及应用,各类人群都已成为了犯罪团伙的侵害目标。由于犯罪“花样”不断翻新、扩散,不少接受过防范宣传信息的人员,也照样上当受骗。再加上目前尚缺乏综合有效的防范、打击手段,作案成本低、破案成本高、追赃挽损难,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比“传销”犯罪更明显的顽固性、反复性、危害性,严重蚕食了社会诚信底线,危害了社会经济安全稳定。

  《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目前在很多环节上的防范处置手段滞后,仅靠公安机关“打击一手”,已显得“事倍功半”。

   极端案件层出

  几乎涵盖所有个人经济领域

  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店的张女士,回忆起3个多月前的一天下午在家中接到的电话,仍旧心有余悸。

  “电话那头的人说,‘我是北京市公安局民警,想核实一下你的身份’。”张女士说,当时她觉得这个来电号码似乎没什么问题,而且对方可以准确报出她的名字、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甚至是远在安徽老家的地址,这些都让她对对方身份深信不疑。

  紧接着,这位“民警”严肃地说,张女士的身份信息已经被人冒用。在了解到张女士家中没有其他人、也未安装固定电话后,“民警”要求她把手机电源线连接上防止断话,并要求她打开电脑上网。在此后数小时,张女士被这位“民警”以配合调查为由“死死缠住”,在紧张恐慌中,一步一步陷入骗局。

  其间,张女士在疑惑惊恐中通过电脑登录QQ向家人朋友暗示被警方调查,家人得知后及时赶到家中,在她向某个账户电子汇款操作的最后数分钟,截住了这个电话,避免了数十万元的经济损失。

  像张女士这样在陷入骗局最后关口脱险的,可不在多数。江苏省公安厅刑侦局负责人介绍,仅今年以来诈骗金额超过100万元的案件就已有数起,而全省发案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3.5%,占刑事案件发案数的10%。从“鲜有个案”到渗透至全社会,电信诈骗已经耗费了公安机关大量警力和资源,并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刑事打击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