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是最好的“劳动课堂”

21.05.2020  19:20

  4月底返校不久,宁波市第四中学“菁菁苑”校园劳动教育基地正式成立。高一年级各班以自愿报名方式成立班级劳动实践小队,成为校园西南角一片荒地的主人,他们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让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5月19日《现代金报》)

  怎样培养孩子尊重劳动意识?办法有很多,但关键是实践教育,比如,让孩子下田劳动,亲身体会种田的辛苦。有人也许会说我过于教条,难道非得体验种田辛苦,才能懂得尊重劳动?可我不这样认为,我自己种过地,直到外出打工才离开土地。我深知种田有多么辛苦,知道一粒粮食从育种到收割,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田野是最好的“劳动课堂”,不仅能够培养孩子尊重劳动意识,而且能让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种子”从小深深根植于孩子的内心深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孩子们都能朗朗上口,可都能真正体悟其中的内涵吗?现在不要说城市孩子,即便农村孩子,对种地的辛苦也非常陌生,根本不知道一粒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不亲身体验种地辛苦,又怎能真正体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对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一无所知,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没有切身体悟,在此现实下,如果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社会实践教育再被长期忽视,孩子内心怎能埋下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种子?学校食堂浪费现象便是例证。所以,应该让孩子走进田间地头,亲身下地干农活儿,将尊重劳动的教育从课堂移到田间地头,让劳动教育不在限于抽象的文字,转而为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对培养孩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爱惜粮食意识大有裨益。

  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选择距离学校最近的农村,或者选择学校周边荒地,或者直接在学校开辟一个地方,专门用于学生劳动教育,并将种田列入中小学课程表,使其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民种田辛苦,了解一粒粮食的成长过程,有多么来之不易。在这种直观、深刻的体验教育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会变得具体而鲜活,相较于空洞说教,这种社会实践教育显然更能让孩子“感同身受”。

  习惯成自然,但习惯需要从小教育培养。尊重劳动、爱粮节粮的习惯同样需要从小教育培养。若想尊重劳动、爱粮节粮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和自觉行为,必须有良好的国民素养作支撑,而塑造国民素养离不开从小到大、一以贯之的教育。让孩子当“农夫”,多一些“粒粒皆辛苦”的实践教育,让孩子亲身下地干农活,其深远现实意义正在于此。(泉州市文明办 孙维国)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