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女子用毛线钩织巨幅《清明上河图》 立体感十足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有人用刺绣、十字绣等形式展现它的风采,南靖县的阮少珍则耗时三年半,别具匠心运用钩针、毛线钩织出巨幅《清明上河图》,近日完工。
这幅用毛线钩织的《清明上河图》分为长宽相等的七个章节,每节长1.58米,宽0.88米,总长11米多,人物、动物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立体感十足。
56岁的阮少珍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一级高级技师、中国美术协会会员。她说,钩针毛线画工艺,是她在总结几十年编织毛线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原来,阮少珍从小就喜欢编织毛线,小学五年级就会用钩针钩毛线,织出服饰类。当母亲后,为了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她对编织毛线的兴趣越发浓厚,将上初中时掌握的美术基础知识融入编织实践,为女儿钩织很多衣物。她还用毛线钩织小动物,给女儿当玩具。亲朋好友看见这些常常喜爱不已,于是她越钩织越多,只要见到喜欢的东西,就尝试用毛线创作。40年来,她用了一千多斤的毛线。同时,受到凡高、周碧初油画的启发,阮少珍想到毛线颜色几十种、粗线线条变化很有特色,和油画点线技法很像,又尝试将一根毛线变成一幅漂亮的画。她认为,毛线不同于其他的作画材料,种类粗细不同,色彩多样,更有一种柔软质感,这些都是其他作画材料比不上的。
没有师傅、没有参考书籍,阮少珍的钩针创作全凭想象,自己摸索,一针针地钩出来,钩得不好就一次次拆开重来。2000年,有一次她参观工艺品展览会,看见一幅以棉花为创作材料的棉花画,就想自己的钩针毛线画是否也可以参赛。询问相关部门得到肯定后,她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评比,但没得奖。隔年,阮少珍创作了多幅与土楼有关的钩织毛线画。不久,她的土楼系列作品获得福建省“争艳杯”铜奖2次,其中《四菜一汤土楼群》在第八届海峡西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评比中获铜奖。她还被评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被省工艺美术协会推荐参加首届(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国家级培训项目纤维艺术高级研修班学习。2012年,阮少珍应邀参加在江苏南通举办的“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她的纤维艺术作品得到各界好评,获得优秀奖。
“几年前,我想创作难度大一些的作品挑战自己,便想到《清明上河图》。”阮少珍说。她购买了几十种颜色的毛线和胶水、钢丝线、白布等材料。她每天钩织十个小时左右,因为长期弯腰低头,诱发了腰肌劳损和颈椎病。期间,实在太累太难了,她想过放弃,但想到要用自己的手工技艺再现经典,让人们通过别样的方式了解历史,就坚持下去。
在《清明上河图》创作中,阮少珍运用了钩、染、绣、彩、剪、贴、喷色、编结、环结、接结、编织、缠绕等十几种制作工艺,采用80多种毛线颜色,用了整整35斤的毛线编织。耗时整整三年半,她终于把这幅传世国画创新为色彩丰富又有立体感的毛线画。
⊙记者罗培新
实习生庄跃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