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用明德引领风尚”插在文化高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文艺界、社科界的政协委员时提到“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命题。这一命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众所周知,明德一词来自儒家《大学》中的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文解字》中讲“明,照也”,日月同辉。明德即照亮他人,也感染他人,最后使每一个人都自成道德的明灯,照亮生活。“文以载道”、“士以弘道”、“士不可以不弘毅”。古训言犹耳,强调的都是为人为文的道与德。自古以来,明德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前,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的强起来,我们离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已经触手可及。但是强起来,不仅是物质上要强起来,精神上也要同步强起来,这样的强才是真正的强。文化艺术工作者,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不断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坚定有为地把“用明德引领风尚”插在文化高地上,成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把“用明德引领风尚”插在文化高地上,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流的伦理道德。人类道德随着时代不断演进,这是历史规律的必然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其本质功能在于服务于上下尊卑的等级社会。当今,中国社会主流的伦理道德,就是整个社会和谐共生,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明德一词,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强调要用这一伦理体系引领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良好新风尚,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为社会做出贡献。
把“用明德引领风尚”插在文化高地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承担民族复兴伟大重任,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民至上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德原则,一个政党、团体、个体最大的善,就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也是关于人民本位思想的清晰表达,在文艺创作和社会科学研究中,要贯穿为人民至上的思想,“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适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心声,通过文艺作品及其他精神产品中得到描述和表达,可以在广大群众中得到宣传和弘扬。
把“用明德引领风尚”插在文化高地上,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既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有整个人类文明凝聚的积极思想成分,更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积淀形成的思想成果,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些优秀精彩的高质量作品,可以较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层层递进地影响到较大的阅读面和传播面。
把“用明德引领风尚”插在文化高地上,必须始终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深沉的人类情怀,把中华文明融入世界大家庭中,建设幸福美好、公正富足、充满自由的未来人类社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当一个人把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人就拥有了融入世界的气度与眼光,有了这种情怀和理想,文艺作品和成果就有一定层次和境界,不仅吸引国内读者,而且具备传播国外的可能。(大田县委文明办高上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