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信息被卖 银行称对内鬼没辙

13.01.2015  18:40

  银行卡个人信息在网上随意倒卖?针对这样的报道,新京报记者1月12日调查发现,个人信息根据“质量”的不同每条价格从2分钱到1角钱不等,倒卖信 息现象严重。对此,有银行人士也告诉新京报记者,如果在银行有一定权限,个人信息几乎是透明的,对于这种“内鬼”并没有太多的办法,基本上靠道德约束。

  电话销售人员是购买主力

  新京报记者昨日加入一个名为“求购个人信息”的QQ交流群,很快就从一位卖家处获得了“可试用”的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及北京地区一些个人信息数 据。在记者拿到某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名单中,详细记录了40个人的持卡人姓名、电话、住址及开户行。记者拨打了北京一位李女士电话,经确认,李女士表示记 者所说的姓名、地址及信用卡开户行全部正确。

  “我是在2014年6月份申请了一张信用卡,这张信用卡只刷过一次,简直太可怕了。”李女士表示。随后,记者拨打了约50个人的个人信息名单中的电话,90%的信息均正确无误。

  记者了解到,根据个人信息“质量”的不同,价格也不同,每条价格从2分钱到1角钱不等。比如最新信用卡开户数据按照1毛一条出售,里面甚至包含金卡、白金卡等持卡人信息;已经出售过的二手数据,可以便宜到2分钱每条。

  新京报记者“体验”了一下,借助网络聊天及支付工具,买家从下单到拿到这些信息,全程仅需几分钟。一般付款方式主要是支付宝及银行汇款,如果客户需要甚至可以提供发票。

  一名自称来自湖北武汉的QQ卖家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这些信息的主要购买者是贵金属、信托、第三方理财、售卖钱币等的电话销售人员。

  银行卡部门是泄密重灾区

  这些信息从何而来?上述卖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有自己的专业渠道,包括银行、通讯商、快递公司等都有熟人,“几乎市面上所有银行的客户个人信息都有售”。

  据记者了解,银行的银行卡部和财富管理中心所掌握的客户资料是有效信息,是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的时候,都需要填写个人收入,达到一定要求后银行才会批卡,据银率网调查,这一类有稳定收入,信用记录良好的持卡人,通常都 是银行认定的优质客户。而每家银行都有代销保险和理财产品的任务,这些信用卡优质客户往往就成了银行眼中的“香饽饽”,不少持卡人都曾经接到保险公司、财 富公司的电话。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在整个金融渠道上处于强势地位,几乎每个人都有银行账户,因此银行能够掌握多数人的财产状况和基本信息,而这正是各个金 融机构需要的资源。比如信托公司的产品门槛100万,最需要的就是那些高收入人群的信息,上哪去找这些高收入人群,从银行获得这些有效客户则是一个便利的 途径。

  银行内部基本靠道德约束

  曾在一家股份制银行财富中心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只要在一家银行留下过个人基本资料,银行内部要查看难度并不大。“有一次,一个客户打电话过 来,我一时想不起这位客户,于是把该客户的手机号码告诉公司柜台,柜台没有两分钟就把客户的资料传过来了,基本是透明的。”张先生说。

  一般来说如果通过银行交纳手机费、水电煤气费,在银行就会留下信息,银行会很方便地拿到这些信息。如果在银行有开户,那么包括账户余额、手机、基本信息,银行基本都能查出来。

  不过,虽然客户的信息资料在银行内部相对透明,但是倒卖客户信息资料一般都是批量的,单个的客户资料并没有太大意义,因此倒卖客户资料的一般也要是相关业务的主管或者是统计人员,直接能拿到数据库。

  对于防止银行内部人员泄露客户个人信息,银行有一些制度约束,比如设定权限、不通过邮件传输数据等。一银行人士表示,他们的信用卡信息及个人理 财信息平时为了安全都是拿优盘拷走,个人优盘需要及时清理,从来不经过邮件来回传递。为了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电脑都经过特殊处理,平时进入大楼每一层都 须刷卡,每一层都有保安。“只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该人士称。

  一国有银行高管表示,现在银行内部对于“内鬼”并没有太多有效的办法,基本上靠道德约束。但是银行工作人员薪酬待遇、工作条件都相对较为优越,倒卖客户资料一旦被发现轻则失去工作,重则还要承担刑事责任,机会成本很大。 新京报记者 苏曼丽 郭永芳

  ■ 追问

  哪些地方容易泄露信息?

  1、银行提交办卡申请表

  通过银行柜台申请办卡,申请人的个人信息都要经过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多个环节提交,环节越多,接触到客户信息的人也就越多,一些银行对于员工管理不严,导致这些接触个人信息的员工将客户信息卖给他人谋利。

  2、银行办卡员之间

  银行专门办卡的办卡员由于每个月的办卡任务繁重,为了完成任务,不少银行办卡员将客户信息互相交换或买卖,比如A银行办卡员将自己手上的办卡信 息给B银行办卡员,B银行办卡员将原本只是申请了A银行的客户信息重新填一份,复印一下身份证件,就作为自己完成的任务上交到了B银行,因此,不少持卡人 常常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就多出来不少信用卡。

  而这种信用卡办卡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得越广,每个办卡员手上的个人信息就越多,不少人为了牟利也会出售给其他中介机构,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3、填写个人信息时

  2014年7月份刚刚硕士毕业的刘先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莫名其妙被办理了一张信用卡。”刘先生称,当时参加某大型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校园招 聘,个人信息肯定必须要详细填写的,末尾最后一页必须填写两位预计开发的客户,包括姓名、电话、工作单位、年收入等,虽然自愿填写,但是大家为了让自己多 一份胜出的几率,参加考试的同学都填写了。

  之后,刘先生所推荐的两个人开始不停的接到理财公司的电话,而这两个人也莫名其妙地被办理了一张信用卡。 新京报记者 苏曼丽

  ■ 专家说法

  信息泄露情节严重涉嫌犯罪

  对于网上倒卖个人信息事件,北京市力珉律师事务所麻增伟律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信息泄露从民事上来说存在侵犯他人隐私,情节比较严重的话,有可能触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追责的话,肯定是存在一定难度。”麻增伟表示,因为公民个人想要去获得泄密方的信息,可以跟相关方联系,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方式,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麻增伟称,对于金融机构自身来说,要从应然的角度考虑,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监管力度,对公民个人信息应严加保管,防止被非法利用。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张瑞萍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信息泄露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公民对隐私权的维护可以通过诉讼解决或者消费者协会去维护,但是需要消费者自己去找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泄露给了谁、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失等,而这通常比较难。 (新京报 郭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