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2021.04.20:引领生活新风尚打造垃圾分类的福建模式
引领生活新风尚打造垃圾分类的福建模式
2021-04-20 作者:林晓坦 来源:福建日报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却是关系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于地方社会治理来说,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作为国家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不断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系统地、科学地、循序渐进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写下了垃圾分类治理的“福建模式”。
注重顶层设计,科学推进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这项工程,才能顺利推动形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分类模式。
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垃圾分类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正处于由局部推进到全面铺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不尽统一,极易使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产生困惑,影响垃圾分类的实际执行效果。需要在科学梳理46个试点城市的实践经验、遵循垃圾分类处理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统一全体居民的思想认识。同时根据地方实际引进多种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制定一体化的行动方案,促进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逐步改变,并将这种改变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要强化制度实施的执行力度。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自觉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垃圾分不分类对居民没有影响,分类不会得到好处,不分类也不会受到惩罚。文明不会自发养成,而是靠教育、熏陶及外在的强制力一步一步塑造出来的。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展开,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度,提升违法行为的成本,形成法律威慑,才能转变一些居民的错误认知,倒逼居民真正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近年来,福建出台了《福建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福建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系列制度,全省各地市也相继出台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违规投放垃圾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罚。为加大监管力度,在各投放点配置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指导、监督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同时在一些投放点试点安装监控摄像头,24小时监拍,提高了监管效率。全省垃圾分类工作步入了法治化、系统化、常态化轨道。
构建分类产业链,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投放、收集、运输到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完善的分类处理机制。垃圾分类既是一种环保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因此,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必须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同向发力,打通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之间的全产业链条。
一要健全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分类收运作为垃圾分类的中间环节,是联系和服务前后两端的重要枢纽。垃圾分类收运应采用节能环保、密封性能好的运输车辆,收运过程中要杜绝垃圾分类的“前分后混”,出现混合运输,要加强对垃圾收运全过程的监管。同时,要强化垃圾分类技术创新,推动收运环节的专业化分类,促成收集站点二次分拣或转运站二次分拣,提高分类效率。
二要建立分类源头减量体系。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关键在于源头,要统筹居民、公共机构、街道等多方主体,建立系统化的全源头分类收集链条。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发展阶段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也为做好接下来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把落实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推行光盘行动结合起来,倡导低碳生活、适度消费,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促进源头减量,深化垃圾分类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的内涵。
三要完善分类前端收转运体系。垃圾收集点的设置既要方便居民,也要适应分类收集和机械化收运作业要求,垃圾收集容器必须严格根据管理条例配置,并对收集的垃圾类型标志清楚,有条件的城区或社区可试行“互联网+”自动回收设施,以确保分类后各类生活垃圾的分类运输。如,厦门市创新“五全工作法”,福州市在全国首创开展的垃圾分类“三端四定”工作,泉州的“大分流”+“小分类”点面结合,三明市明溪县推行“阳光堆肥房”,武夷山打造“生态银行”“爱心美德超市”,等等,铺展了清新福建美丽画卷。特别是福州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的成功实践,为“全链条式”垃圾分类处理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
强化习惯养成,推动垃圾分类教育。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养成良好分类习惯的知识储备基础。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介手段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知识普及、政策解读,帮助居民增强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自身责任感,从而自觉行动起来。近年来,我省各地将垃圾分类纳入社会管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通过编写垃圾分类歌曲、拍摄宣传短片、专题培训、组织党员志愿者入户发放资料等形式,打造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宣教体系。福州、厦门、漳州等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进教材、进课堂教学,让垃圾分类成为课堂教育重要内容。当前,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家庭五位一体宣传模式纵深发展,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等手段将垃圾分类与普法教育、诚信教育结合起来,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培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让清新福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美丽中国写下生动的福建注脚。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课题“福建省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教育引导研究”(2019CG0775)的阶段性成果。]
福建日报: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104/20/content_66788.html
新福建: 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97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