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 “生态南平”新跨越

09.06.2014  11:28

  初夏闽北,万物竞绿,生意盎然。行走闽北,仿佛穿梭在绿色的画廊里,美不胜收。

  这片可以惬意“深呼吸”的生态福地,正在探索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的绿色发展路径。去年南平成功获得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智慧城市试点、低碳城市试点等国家级绿色“金牌”,9项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三位,绩效考评、综治考评全省第一。

  谋变——

  绿色发展走新路,让生态好牌打出发展好局

  绿色不仅是稀缺的战略资源,更是事关未来的生命线。坐拥青山绿水的南平,怎样才能走出一条与沿海地区错位、差异发展的路子?

  随着高速、高铁等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的加快建设,长期困扰南平的交通瓶颈全面突破,经济要素配置逐步扁平化,为南平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目标,确定了绿色经济、绿色城乡、绿色消费、绿色生态的“四绿”发展重点,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朝着绿色转型之路全面发力。

  转型,需要敢于拒绝、敢于舍弃的勇气——

  两年来,南平关停小木材企业480多家,没有新批一个矿产开发项目、新上一个重化工项目,否决84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外来项目。

  转型,需要不满足不懈怠,自我加压的动力——

  武夷山市在全省率先再建成20万亩县级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53万亩,占该市林地总面积的40%,生态林比例在全国县级市中排名第一。

  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好环境能够引来金凤凰吗?

  欧浦登是一家知名玻璃面板生产商,为何把生产基地落户在顺昌郑坊乡这样一个山沟沟里?

  2010年,欧浦登光学集团董事长卢璋到森林覆盖率高达82.8%的顺昌考察,发现这里水质清新,空气洁净,几乎直接达到无尘车间的要求。这里处理出来的光学玻璃,产品合格率在欧浦登全国4家基地中最高,达97%。如今,全球80%的苹果手机、电脑触摸屏基板都来自欧浦登的顺昌基地。

  欧浦登的故事,道出了“生态环境也是核心竞争力”的硬道理。2013年,南平引进重大项目总投资额突破2000亿元。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落地,这里正在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蓄势——

  千亿产业待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关键需要产业的支撑。针对闽北产业现状和生态特色,我市对21个传统产业进行梳理筛选,最终确定了“5+3”的产业格局,特别是重点培育打造绿色食品、旅游养生、生物三个目标千亿产值的支柱产业。

  在产业数量上做了减法,但在产业质量和发展内涵上追求加法,不仅不会影响发展速度,而且带来全新的增长动力。

  5月29日,圣农集团在光泽圣农总部举行品牌升级发布会,宣布圣农正式步入全食品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去年,圣农集团实现产值142亿元,销售额51亿元。未来五年内,圣农肉鸡生产总量可达到7.5亿羽,产值达到1200亿元,并将7.5亿羽肉鸡中的60%,转化为熟食制品面向终端客户销售,将跃升为世界第三的肉鸡企业。

  坚持立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73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53家,武夷食品区域品牌加快打造。

  旅游养生度假产业也有了全新发展。依托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南平利用优越的生态和清新的空气,加快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养生度假转变。2013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9亿元,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明年,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福高铁将建成通车。南平以迎接高铁时代到来为契机,以增强旅游吸引力为核心,启动了141项迎高铁时代重大项目,加快推动旅游产品、公共服务、智慧旅游服务等体系建设,多管齐下解决高铁开通后游客“进得来、容得下、留得住、玩得好”等问题,积极打造大武夷旅游升级版。

  起航——

  武夷新区全面加快建设,中心城市拓展提升

  行走在武夷新区已建成的3公里崇阳溪旅游景观带示范段上,银杏、香樟等乡土树种绿树成荫,各色鲜花争奇斗艳,亲水平台、园林小品穿插其间,犹如置身于一幅精美的山水园林画卷之中。

  “我们以‘国内一流、世界少有’为目标,全力打造崇阳溪旅游景观带,建成后将作为承载千亿旅游业发展的主战场,形成集中展示武夷山‘双世遗’的核心亮点。”武夷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工程科负责人介绍。

  随着南平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获批,武夷新区建设进入了全面加快阶段。

  福建首个轻轨项目——武夷新区快速通道、国内最大的森林生态博物院——武夷山森林生态博物院,南林核心区水之廊、体育场馆、学校、森林公园以及高铁武夷山东站站前广场市政工程、客运枢纽、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都在加速推进。

  绿色产业加快集聚。按照“北旅南城”布局,新区南面重点发展食品、光电、生物、新材料等新型工业,现已入驻项目88个,

  25个项目建成投产;北面重点发展旅游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大连万达、上海复星等重量级项目正在落地。

  一个承载着希望和重任的新兴发展区域,正在绿色腹地扬帆起航。

  区划调整既给武夷新区增添新动力,也给南平中心城区延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山水宜居之城、活力创业之城”的决策,为延平这座千年古邑指明了发展方向。

  开发建设延平新城,加快改造提升旧城,一批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的城建项目加快实施,将更多的空间留给绿道、公园、景观,留给公共配套设施,留给市民休闲生活。

  “产城互动、产业先行”。京福高铁即将开通、闽江航道也将复航,为延平这座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新的动力。百亿太阳电缆城、百亿白炭黑——林产化工循环经济专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在此集中集聚,今年1-4月,延平新城就引进项目22个,总投资达121.3亿元。

  拉开城市框架,揽山水于怀中,一座“宜居之城”“创业之城”正阔步走来。

  攻坚——

  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发展与民生同步升级

  全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南平有5个,实现全面小康,重点难点是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加快发展、脱贫致富。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扶持下,我市将扶贫开发作为“一把手”工程,采取市县领导挂钩帮扶、部门单位对口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方式,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2012年以来,5个省级重点县共落实帮扶项目620项,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扶贫到户、整村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基础设施攻坚、公共服务提升等“六大工程”,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政和县通过省上帮扶,引进了圣农集团等项目,工业平台建设快速推进,一年多时间,落地企业54家。2012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提升了2位,结束了长期处于全省末位的状况。固定资产投资两年翻了一番半,财政总收入接近翻了一番。

  各地突出因地制宜、找准路子,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引进龙头企业,推动贫困村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比增12.8%,三年累计脱贫3.62万人。

  2013年,全市民生事业性支出首次突破百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一批教育、医疗、住房、文化、体育等惠民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农村社会管理“1+3”机制在全省推广,医患纠纷“南平解法”上升为“福建解法”。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4.94%。

  奋进——

  “”的导向、“”的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实干向前,实干争先。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把反“四风”的着力点放在为民务实上,把改作风的落脚点引导到发展争先上。

  深化推进“三级联动、重心下移”工作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上下贯通的传导系统,通过干部下沉的纽带,自上而下把上级的政策和部署宣传贯彻到基层,自下而上把基层的社情民意和群众诉求向上传导。

  ——搭建三级联动的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市县行政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代办点三级平台,群众有需求、有困难,都可以通过平台反映、得到解决。

  ——完善乡镇干部驻村蹲点制度,一人包一村,每年驻村不少于3个月,运用“我与百姓拉家常”、“六要”群众工作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方法,真正融入群众,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推广“民生110”做法,让群众的事情有地说、有处找,让群众的事情有人办、能办好;落实“马上就办”,推动审批提速、服务提质,做到“群众手指轻轻一按,剩下的事情我们来办”。

  人心思变,人心思富,人心思干。闽北这片生机勃勃的红土地上,正滋生着新的激情和梦想,一幅山青水绿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加速铺展。  闽北日报记者 罗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