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化:“生态”线立足精准扶贫 建设美丽乡村

02.12.2015  11:35

  编者按:编者在编辑福建省宁化县这组稿件时,适逢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会议提出并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宁化县是偏远山区欠发达县,这里许多老百姓还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可喜的是,这里的政府思路积极活跃,立足本土,挖掘特色,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一方面依托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政策,灵活运用,让农村在面貌得到改善的同时,找到了农村发展的有效之路。宁化县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上的作为,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希望,看到了农民生活出彩梦想实现的希望。

  “你看,我家现在住的是这栋漂亮的房子。用你们城里人的话是住别墅了。更要紧的是,村干部把我的儿子廖智辉介绍到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去工作,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哩。我们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真感谢政府对我们家的帮助。”11月18日,在福建宁化县淮土镇禾坑村美丽乡村宽阔的水泥村道上,村民廖仕运对中国网记者说了一番朴素的话。农民生活越来越好,这得益于政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立足于精准扶贫,不但改善了农民的住房等生活条件,更让农民有了更多创收的门路。宁化县党委、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立足精准扶贫的做法,让宁化这个偏远山区县正发生着美丽的乡村巨变。

  村里新建的小洋房

   禾坑村的变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青瓦白墙小洋楼,一条宽阔的水泥村道,一个宽大的村民休闲广场,一个绿树葱郁的乡间公园,一座设施齐备的幸福公寓,一座颇具规模的生产厂房……11月18日,记者在淮土镇禾坑村见到了一个呈现出现代农村样式的新村。

  而前不久,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禾坑村正发生着看得见的变化,而这变,来源于政府推行的美丽乡村建设。

  记者在禾坑村遇见了福建省国土厅下派驻村第一书记魏伟恒。魏书记军人出身,转业后到福建省国土厅工作,两年前被下派到禾坑村担任第一书记。“刚到这里时,这里就是典型的边远农村,田不多,山也不绿,村民也不富裕。”魏书记对禾坑村的第一印象并不很好。据了解,淮土镇禾坑村辖6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人口538户,2328人,现有耕地面积2003亩,林地面积4850亩。在这样一个人口分散、没有产业基础的村里开展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好在军人出身的魏书记没有被困难吓住,坚持发扬军人雷厉风行的优秀作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了改变所在乡村命运的驻村工作。

  魏书记的发力点就在于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抓住美丽乡村建设这个有利契机,立足精准扶贫,开始一步步改变这个村,目的就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魏书记说。禾坑村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根据贫困户最为迫切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需求,决定采取“搬迁改造型”扶贫方式,切实解决偏远地区群众、无房困难户住房问题,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

  禾坑村集中安置区规划建设农房106栋,搬迁106户,其中贫困户5户。目前,安置小区已入驻68户,完成立面改造45户,完成综合服务中心、老年公寓装修入驻,完成8000㎡绿化、3700㎡小区道路硬化、42盏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禾坑村还建设占地380㎡,建筑面积1227.07㎡的“幸福公寓”,切实解决了无房五保户、特困低保户住房问题。这是近一年多来,禾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的成绩。

  “新房是建好了,可是农民要有稳定的长期收入,才能保证生活越来越好。”魏书记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带领村民致富。禾坑村在规划现有农田林地使用时,一方面在传统农林上做文章,发展特色农业让老百姓增收;一方面治理水土保持,让禾坑山清水秀,等待发展时机。几经周折,禾坑村引进了祥龙集团新祥龙鞋业有限公司,发展原料加工,吸纳本村及周边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就业,同时收取厂房租金,实现“双增收”。禾坑村还与一家农业企业合作,在村里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带动村内农业产业发展,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让村民每年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我们已经跟这家企业签约了,明年这个时候来,你们就能感受到我们村又将上一个新的台阶。”魏书记乐观的说。

  客家祖地建筑保护完善

   杨边村的美

  与禾坑村美丽乡村建设略有不同,石壁镇杨边村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美,立足客家文化的传承。

  杨边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在整治环境卫生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的融合与传承。村里坚持规划先行,聘请福建省、市专家和客家学者进行规划设计,精心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力求整个村庄既美丽典雅,又彰显文脉乡愁。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青瓦、白墙、马头墙等客家民居元素,对312幢房屋及张氏家庙进行客家风格的立面改造,采取外墙粉刷、内部整修的办法。对“吴家大屋”等89间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土坯房的保护和修缮,村里也下了不少的功夫。在以“亻厓是客家人”为主题的客家文化休闲公园中,设立“客家第一壶”水流景观、仿古景墙、客家水车、客家谚语碑、禾口缸钵等景观,陈列摆放有龙骨车、打谷筒、石磨、油杭等传统耕作和榨油工具。如今的杨边村可以说是宁化远近闻名的客家民俗文化村。

  杨边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融入客家文化元素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解决‘面子’问题,更要解决‘里子’的实际。”宁化县石壁镇党委书记阴晓萍对美丽乡村建设有她的思考。在“面子”建设上,突出杨边村的客家文化元素,让村民住得舒服,在“里子”建设上,就要让杨边村民能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找到发展的契机,找到致富的门路。据介绍,杨边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个“两个全额、两个优先”的做法。“两个全额”即土地增减挂钩收益金全额返还,贫困户改造建设资金全额补助;“两个优先”即旧村复垦新增耕地贫困户优先承包,村庄管理优先聘请贫困户。杨边村通过拆除危旧闲置房屋215间,新增耕地27.6亩,获得土地增减挂钩收益金810万元,全部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使村民在生产脱贫的同时又享受到生活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阴晓萍书记介绍,杨边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把“”资产盘活,通过政策变成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村“无钱做事”的问题。拆除破旧房、猪牛栏、露天厕所等,通过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塘沟渠、生活污水等问题,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加快美丽村庄建设的步伐。村民一方面通过拆旧有一定的补偿收入,另一方面新增的耕地又可以种植黄姜、黄花菜等经济作物,每年的收入都在不断的提高。

  村里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不仅如此,杨边村还发挥与客家祖地相连的优势,开展特色农业和旅游观光业,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杨边村实行以入股分红、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进福建省石壁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种植哈密瓜、草莓、葡萄等果树作物1000余亩,带动杨边村及周边村庄780户农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共吸纳固定劳动力300多个,季节性用工3000多人次。观光园的生态观光旅游功能与客家祖地“祖地文化”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从而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观光旅游功能。如今,“客家祖地”——“现代农业观光园”——“四季花海”——“美丽乡村杨边”已经逐步形成了宁化县一条著名的生态旅游线。

  杨边村旧貌换新颜,在实现了“生态美”的同时,也正朝着“百姓富”的方向大步迈进。

   宁化的新

  都说“思路决定出路”。宁化县这个偏远欠发达区域,在借助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同时,立足精准扶贫政策,立足自身优势特色,引导老百姓始终把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作为脱贫致富工作的出发点,不仅能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美丽乡村,还实现了持续致富的愿望。

  通过环境整治后,整个村子旧貌换新颜

  宁化地方政府一直在拓展发展的思路,通过充分了解本县的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挖掘地方特色客家文化,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把精准扶贫与宁化的发展紧密结合,逐步转变。全县都遵循“客家风情 美丽乡村”的原则,向客家文化要生产力。就在这样一个县,每年从有限的财政中拨出5000万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用于百姓的致富发展,这在整个三明市来说都可以称为大手笔与大魄力。据介绍,宁化县2015年在之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又规划出23个村进行下一步的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立足精准扶贫政策,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那么,我们将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做出宁化特色,做出宁化成绩。”宁化县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人士表示,宁化县一边建设,一边总结,将好的经验用于之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上,用于精准扶贫上。

  用当地党政领导的话来说,宁化没有先天地理优势发展工业,那么就立足特色,立足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的政策,在这里面开拓思路,找到一条让百姓发家致富的可行之路。

  (文/图 余瑞清 王火亮 林文强 俞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