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需要“垃圾分类”
近年来,垃圾分类越来越受到重视,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近日,成都市高新区为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施了明确的考核办法。这样的举措,能够更好地督促生活垃圾的有效分类。(8月28日,四川日报)
垃圾分类,顾名思义,就是要将垃圾进行“分门别类”。垃圾分类就是为了让不同类型的垃圾得到更环保、科学的处理。众所周知,多年来,对于垃圾的处理都是统一的焚烧、填埋等方式。这样处理简单易行,但是,往往这样的处理就会造成部分垃圾的不当处理而带来破坏环境的问题。雾霾、PM2.5等环境受污染的现象,与垃圾处理不当也不无关系。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巨大的工程。如此多的垃圾如果不进行分类,会产生多少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可估量。因此,保护环境,构建生态文明,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时至今日,垃圾分类,已经不算什么新概念,但是,在很多地方,要想推进垃圾分类,真正让垃圾分类在全社会全面、有效地推行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首先,公民的垃圾分类的常识十分欠缺。垃圾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但是,真正懂得什么是“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的市民并不多。长期以来,对于垃圾就是“随手一扔”,这也就导致,公共场所的分类垃圾桶有些“形同虚设”。另外,垃圾末端的处理令人生疑。分类后的垃圾是否真的能够进行最终的分类处理,让很多市民会有担心甚至是质疑。目前,我国似乎还没有真正的分类垃圾场。见惯了“垃圾堆成山”、混乱不堪的垃圾场,很多市民都会思考:到了最后垃圾处理的环节,是否能够保证垃圾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处理呢?
因此,垃圾分类要在社会得到全面、有效地推广,就必须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务必加强对垃圾分类常识的宣传工作。这就需要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地方进行垃圾分类常识的宣传教育,让市民都懂得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提升市民的绿色、环保的文明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垃圾处理场的管理。这就需要工商、市场等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对垃圾场进行更全面、有效地监管。不断改进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同时,要对垃圾分类处理进行实时动态的监管,确保分类的垃圾进行分类化处理,减少垃圾处理过程对环境污染物的释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蓝天保卫战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要真正守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就要从垃圾分类做起,减少对资源环境的过分“消耗”,为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保驾护航。(莆田文明网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