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引领促发展 绿了青山富了民

25.04.2016  06:30

   (记者 郑成辉) 迎风吐绿的花草树木、鳞次栉比的农舍、干净整洁的村道、村民们或健身或聊天、耸立的路灯犹如一个个哨兵守卫着乡村……行走在闽东的乡野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舒展在人们眼前,好一幅生态宜居的美好画卷。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近年来,宁德市坚持把扶贫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着力推动“脏乱差旧村”向“生态宜居村”转变,推动“边远偏僻村”向“交通便捷村”转变,推动“自然资源村”向“旅游致富村”转变,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经过30年扶贫开发,闽东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据统计,2015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1元,比上年增长9.6%,是2010年的1.9倍。其中,经营净收入7444元,增长8.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宁德吹响新一轮扶贫攻坚号角:到2020年确保全市农村贫困群众实现全部稳定脱贫;确保全市450个贫困建制村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实现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

   美化环境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文化广场、樱花园、观赏鱼池,走进福安市坂中畲乡彭家洋村,错落有致的景观让人应接不暇。一座座三层小楼,统一刷成乳白色,格外整齐。重新修建的下水道、美观改造后的彭家洋河道,令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的贫穷落后村。村里垃圾乱扔、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村民纷纷迁往外地,村子越来越冷清。2012年,借着彭家洋被确定为福安市扶贫试点示范村的机会,全村人共同出谋划策,献计出力,建设美丽乡村。

  “我们的村庄变得越来越美,大家心里可高兴了。”谈到村里的变化,村民们满是欣喜。现如今,彭家洋村5个自然村全部修通了村道,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将扶贫开发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上世纪90年代,在80年代全面开展环境“脏乱差旧”“人畜混居”治理的基础上,又把农村环境整治与争创小康活动结合起来,实施了“五通、五改、五化”工程,先后完成1680多个贫困村环境整治。新世纪以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清洁家园行动,逐步推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

  “十二五”期间,我市推动开展了城乡环境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初步改善我市农村环境面貌。在此基础上,2014年起我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至2015年共推进264个村庄实施了“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建设。其中,创建2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产业。形成了周宁县礼门乡陈峭、福安市溪潭镇廉村、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福鼎市磻溪镇赤溪、霞浦县崇儒乡溪边等一批各具特色、类型鲜明的美丽乡村。

  几年来,全市264个美丽乡村,共投入10.48亿元。完成裸房整治5000多栋,整治建筑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村道硬化长度134公里,村庄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新增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0处,新建污水管网26公里,我市农村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得到初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便捷交通 利了群众“活”了资资源

  宁德,过去交通不便,虽然靠海却长期被称作山区。“闽东老少边,公路绕山边;铁路沾点边,坐车一直颠。”在闽东地区广为流传的这首打油诗,曾是闽东落后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道路的不畅,带来的是发展的滞后。

  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才能为落后地区打通自我发展的“造血管道”。为此,我市坚持把改善交通作为扶贫开发的“先行工程”,借助福建省实施“年万里路网工程”等机遇,大力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全市农村公路里程由1988年的1702.68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9492.76公里;9个县全部实现“县县通高速”,124个乡镇、2135个建制村全部完成公路路面硬化。

  “十二五”以来,我市还找准重点,紧紧抓住“美丽交通生态公路”三年行动、“镇镇通干线”和建设“畅通便捷新交通”的有利契机,大力实施2条国道、6条省道以及其它专养公路的路面改造工程,高级路面由“十一五”末的837公里,提升到1280公里,基本完成辖区现有专养干线公路的改造建设。交通的快速发展,为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犹如动脉血管,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则像毛细血管,补齐了广大农村发展的短板。“过去,村里虽种植太子参、茶叶、毛竹,但由于交通不便,这些农产品常被压价,卖不出好价钱。现在路修好了,引进了茶厂、毛竹加工厂,农产品销路、价格都不愁,收入也增加了。”柘荣县宅中乡后笼村的徐老伯就深有感触。

  一路通,百业兴。便捷的交通不仅让越来越多群众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历史,更是盘活了农林牧渔产业,将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给群众打开脱贫致富的大门。

   突出特色 发展旅游带动增收

  日前,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观测点,从4月份开始,观测点将每季度填报乡村旅游扶贫监测指标,准确反映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际成效。

  闽东落后地区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周边拥有众多高山峡谷、溪流、茶园、竹林和传统村落等多样性旅游资源。为此,我市坚持把旅游富村作为贫困乡村脱贫的重要路径,因地制宜打造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等多样化乡村旅游类型,全市已有232个贫困村开发了乡村旅游。

  农村环境的不断美化,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善,更是带动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通过坚持旅游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保护生态、传承历史、记住乡愁中提升旅游扶贫的品位,我市涌现出福鼎赤溪、屏南贵溪、周宁溪口、霞浦三洲等一批旅游型美丽乡村。

  2011年赤溪村被确定为福建省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2015年被列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帮助下,赤溪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好山好水开始显露旅游价值。“去年赤溪及周边景区的游客达到15万人次,旅游收入1500多万元,旺季时在旅游公司务工的村民有600多人。”在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投资开发旅游的万博华公司董事长庄庆彬说。

  立足良好的旅游资源,赤溪村引进了2家旅游公司投资建设旅游景区,开发生态(峡谷)运动乐园、七彩农场、野趣园等旅游项目,提高赤溪村旅游吸引力。村民也主动对接旅游市场,通过种养殖、成立合作社等形式吃上“旅游饭”。赤溪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旅游扶贫致富小康路。2015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13649元,其中来自旅游相关产业的可支配收入占40%,全村贫困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92%,下降到目前的1%。

  霞浦县涌山村将林下经济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古田县白溪村致力于农旅一体化发展,福安市棠溪村全村参股进行旅游开发……目前,我市已拥有国家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2个,星级乡村旅游点16家(其中四星级3家);水乡渔村21家,森林人家18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乡村旅游休闲集镇2个,特色村6个。据市旅游局统计,2015年,全市累计接待乡村旅游人数874.1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9.8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0.01亿元。

  坚持“久久为功”,绿色扶贫增福祉。“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独特的民俗民风,因势利导,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绿色扶贫,为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