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生态市 厦生态文明建设唱响发展"最强音"

31.07.2015  12:13

  (记者 王元晖)仲夏的第一缕阳光唤醒碧波荡漾的厦门水域,火红的凤凰花向湛蓝的天空展露出婀娜的身姿,带着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气随着和风流淌在鹭江两岸。

  北纬24°23′至24°54′,东经117°53′至118°26′。从地球仪上找到这个位置,陆地面积157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平方公里的厦门,其实并不显眼。然而,就是这个弹丸之地,每年却牵引着全世界商人、游客的目光。

  其中的缘由,牢牢地锁定在生态环境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今天,用生态文明理念统筹谋划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正在成为新常态。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萌芽与成长,与厦门紧紧地牵连在一起。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他的思索和实践,也一直以来指引着厦门的生态之路。

  “厦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原来基础也比较好,希望你们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厦门调研时的谆谆期待,至今依旧激荡在每个厦门人的心扉。厦门创建国家生态市的恢弘历程,从此开启。

  一连串坚实的脚步,串联起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闪光轨迹。2002年11月,启动《厦门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编制;2012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生态市动员大会,对创建国家生态市进行全面部署;2014年12月,岛外四个涉农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2015年2月,厦门顺利通过由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技术评估。

  久久回荡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曲,永远是这座天蓝水绿、四季葱茏的城市里的“最强音”。

  如今,市委、市政府把厦门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和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的宏伟蓝图,无比真切地铺展在厦门人的面前。《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全面实施,无疑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份高蹈宏阔的战略规划,把厦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地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它预示着生态文明在厦门已经成为全民意志。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推进了厦门创建生态市新的豪迈征程。这座因美而著称的城市,正以生态区、生态镇、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实现创建工作由城区为主向城乡联动、四级联创、齐头并进的新轨道转换。

  历史的机缘为美丽的厦门注入了崭新的内涵。迈向国家生态市,厦门日夜兼程。

  决策引领

  生态建设步入新常态

  被称作厦门城市“绿肺”的筼筜湖,波光潋滟。但很多游客不会想到,20年前,这里却是一个蚊蝇孳生的污水湖。今天,筼筜湖如镜般的水面,倒映出厦门环境的深刻变迁。

  1994年,厦门获得特区立法权后颁布的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

  为生态立法,厦门的步伐从未停歇。今年1月1日,《厦门市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的正式实施,让厦门再次聚焦了全国的视线。这是全国第二部、福建第一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法规,伴着新法规荡漾出的油墨清香,厦门的生态建设,也大踏步迈入刚性管理、长效治理的新常态。

  “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具有高度共识的战略规划,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凝聚奋斗的力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要求广大干部凝聚共识,以扎实的行动进一步落实好总书记对厦门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把美丽厦门建设推向前进。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新常态下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铺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规划提出的“两个百年”愿景、“五个城市”目标定位,制定的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的发展战略,让厦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目标和路径空前明晰。

  “把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做到让发展惠及群众,让生态促进经济,让服务覆盖城乡,让参与铸就和谐。”来自全国的规划专家,在一次研讨会上齐声好评,“这部规划,将带领全市人民科学谋划这座城市未来长远发展方向,成为城市战略规划编制的创新之举。

  新趋势,新高度,新作为。

  有了航标的指引,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破浪前行。不久前,《美丽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4-2030年)》和《美丽厦门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付诸实施,厦门的生态市创建之路又添新引擎。

  绿色发展

  “三个转型”步伐稳健

  引领城市转型,推动产业转型,实现社会转型。在王蒙徽看来,“三个转型”是有机的整体,必须统筹推进,靠产业吸引人,靠城市聚集人,靠环境留住人。

  环境,在厦门的城市战略格局中,又一次被推上显要位置。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座城市的发展,就拥有了空前广袤的前景。

  “厦门要加快从海岛城市向海湾城市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建省省长时对厦门城市转型的嘱托,依旧在人们的耳边回响。这两年,厦门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更大幅度地迈开“跨岛”的步伐。“”出去,增强的是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提高的是环境的承载力和竞争力。

  981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区,占到全市陆域面积的57.6%——这两个数字,折射出的,正是市委、市政府的生态理念。一条“生态红线”,把厦门的青山绿水揽在怀中。2014年,我市率先全国开展“多规合一”工作,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成为各部门共同遵守的“一张蓝图”。

  一个“5+3+10”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勾勒出厦门的绿色转型思路。这张“路线图”的背后,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也是厦门热情召唤的一流营商环境。

  以占全市约1.3%面积的土地持续实现了全市40%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度被外界视作厦门工业转型发展的“领头羊”。在高新产业的领跑下,厦门经济特区“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同样令人瞩目的是,厦门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试点,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和表彰奖励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权重从4%提高到22%以上,生态建设投入超过GDP的3.5%。

  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转型发展的厦门,用一个个稳固的阶梯,攀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