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黄金”产业迎来春天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成燎原之势
今年市场还不错,明年准备种100亩。”昨日,刚从外地考察联系竹荪菌种回来不久的廖志勇说,“菌种要选优质的,现在订好,春节过后就要种下。”
35岁的廖志勇是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村民。所在村禁养猪后,今年他转行在自家竹林下试种了5亩竹荪,投入5万元,采收了600公斤鲜品,每公斤卖100元,收入6万元。“鲜品不愁卖,干品更好卖,明年想多种一些,增加一点收入。”
如今,像廖志勇这样从绿树丛下淘“黄金”的经营户,龙岩市已发展到了11.84万户。林下经济构筑了一条奇妙的“生态链”,铺就了一条致富新路。
致富不砍树,林下经济年产值可望破百亿
树干上绑着一块块方形小木皮,一簇簇鲜嫩的绿条从木皮上方长出垂下,酷似一盆盆吊兰。走进连城文亨星光农场,依附在树上生长的铁皮石斛格外引人注目。
农场负责人黄水生介绍,野生铁皮石斛是珍稀药用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自然繁殖率低。农场内茂密的森林给了他启发:可以模拟悬崖野生环境,将喜阴的铁皮石斛绑在树干上生长。于是,“仿野生种植”应运而生。
“将组培的石斛幼苗嫁接寄生在树干上,让它吸收雨露自然生长,不用化肥农药,三四个月后,就能在树上扎根抽苗。”黄水生说,这种生长成效要比温室种养的好得多,既合理利用了森林资源,又提高了石斛产出率。
该农场种植铁皮石斛1100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仿野生种植”基地,今年被省技术监督部门评为全省铁皮石斛林下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经过两年生长,目前树上的铁皮石斛已开始产出,“等到批量产出,每亩年产值约有2万元。”
从林下挖出“黄金”的不仅有种植业,还有养殖业、旅游业等。
近日,南平客户向上杭古田苏家坡村的雷游松订购了数百斤棘胸蛙,每斤130元。2008年,雷游松租了山场,用山泉水养殖棘胸蛙,如今已发展到了10多万只的规模,之后他又在市内外建了多个养殖基地,年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林下养殖疫病少,品质好,销路广,这个行业不错。”雷游松坦言。
林改后,在全市2177万亩森林的荫蔽下,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类型的林下经济,在闽西大地以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并不断创新形成了林油、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蜂、林驯、林旅等10多种发展模式。
今年1—11月,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810.83万亩,实现产值96.23亿元。“到年底可望突破百亿元,比去年翻一番。”龙岩市林业局开发办负责人说。
林下有洞天,政府真金白银扶持做大做强
林下经济,被誉为生态型“黄金”产业,不仅成为龙岩市林业发展中的一个新词汇,更是协调长期与短期矛盾、生态与经济关系的一篇大文章。
这篇大文章在龙岩市已有了良好的开头和布局,其背后是政府的强力引导扶持:龙岩市将发展林下经济列入2014—2015年 “五大行动计划”,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绩效考核内容,并将林下经济培训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上月,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201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以奖代补资金500万元支持林下经济发展。
各地各部门也竞相扶持:龙岩市林业局今年安排100万元扶持林下经济发展;武平县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安排60万元专项资金对林下经济予以补助;上杭县从今年起每年培育50户家庭农场,每户补助3万元;新罗区今年对家庭林场或专业合作社给予5—10万元扶持。多县推行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并将林下经济纳入林权抵押物范围,缓解林下经济发展资金紧缺问题……这一切,让龙岩市生态型“黄金”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目前龙岩市7个县(市、区)均被列为福建省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县,其中武平县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选择了20个项目作为县级示范项目。市林业局今年开始扶持培育12个项目作为市级示范基地。龙岩市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林下经济发展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全市林下经济合作组织达到557个。
品牌打造方面,龙岩市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品,初步形成了“新罗野山薯、永定巴戟天、上杭黄栀子、武平金线莲、长汀姜黄、连城铁皮石斛、漳平金花茶”的林下种植区域特色。林下经济产品连城冠豸山铁皮石斛、武平金线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长汀河田鸡荣获“2013年中国最具成长力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