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福建工程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不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06.01.2020  15:16

      2019年,福建工程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拓展国际学术平台、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重视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取得良好成效。
      2019年11月4日,研究所负责人邢建华教授在斯洛伐克普雷绍夫大学人文学院做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与时代视角》的英文讲座。她在讲座中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过程及其核心要义,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四海一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伦理文化对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影响,阐释了全球化时代世界面临的共同发展难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重要时代背景,并具体针对中国与欧洲的“一带一路”合作、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等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成就。在互动环节中,她对于普雷绍夫大学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解答。该讲座对于斯洛伐克普雷绍夫大学师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知晓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很有助益。
      2019年12月14日,在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研究所成员陈长青老师做了关于《孔子的‘仁’的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发言。他指出,孔子以“”为核心的思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都是在不同的时代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个根本问题的回应,今天在切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中,孔子“”的思想在思想内容以及方法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所邢建华老师做了关于《国内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状况》的发言。她向国内外专家介绍了2013年以来国外专家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历程、研究的逻辑思路,以及国外学界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她系统梳理了国内学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视角、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成果情况,以及中国举办的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学术会议关注的主题;她特别指出了当前我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方面存在的困难与挑战,以及未来需要国内学界聚焦的研究任务。该会议邀请了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俄罗斯等国学者参加,研究所成员的发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外专家对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研究的深入了解。通过与国外专家的交流,研究所成员加强了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的了解,极大拓展了学术视野,启发了学术思维。
      福建工程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不仅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还主动承担向校内留学生宣讲中国政府方针政策的任务。
      2019年6月19日,研究所廖如春老师为我校留学生做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世界》的英文讲座。他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过程,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重点解读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意义。参与讲座的留学生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廖如春老师都做了详细解答。来自巴基斯坦一位留学生特别讲述了巴基斯坦人民对“一带一路”的喜爱和欢迎,以及他自身的感受。整场讲座气氛十分活跃,留学生们认为借此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和感受中国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内容。研究所陈泳、吴贤军、邢建华老师等人参加了讲座。
      福建工程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承载着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研究国家和地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光荣任务,研究所成员必须把握好政治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加强学习,开拓创新,优化国内外学术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正确处理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与理论宣传的关系,进而不断地把工作推向新高度,实现新突破。(科研处、福建工程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