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人情文化入校园

18.05.2017  15:30

  日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薛燕萍发微博称,北京服装学院学生在毕业作品前摆鲜花像“上坟”,引发北服学生强烈抗议。该教师回应:质疑“送花”的方式,“毕业展览是拿作品征服观众而不是看谁面前摆的花多”,绝不会道歉。(新浪微博)

  各路评论站队明显,赞同薛教授的网友表示,校园生活不应如此世俗,同学之间送花拼人气,互相攀比,即影响展览效果,又有违办展初衷。不赞同的网友多半对薛教授的言辞加以谴责,认为其为人师表,却言辞粗鄙,态度傲慢,不能客观评价事实,引起学生反感。除去争议的外衣,不难发现事件的导火索,是“人情文化”出现在校园“净土”中的违和感。

  曾经,校园是脱离于现实社会生活的“象牙塔”,单纯的学习氛围和远离世俗的校园环境一度给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印象。而如今,在校青年的社会角色日趋多面化,受校外兼职、家庭交际等多方面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气人情往来对学生来说已并不陌生。用相互馈赠的方式表达同窗情谊,在校园日常生活中也已不是新闻。

  然而,就毕业作品展览而言,作为回顾学习历程、展示学业成果的特殊展览,摆放馈赠物品显然是既不严肃也不适宜的。鲜花礼品数量的多寡,会成为学生之间互相攀比、议论的话题,毕业展览成了人气比赛,模糊了参观者焦点,也弱化了参展作品的魅力,这也是薛教授想要表达的观点。

  学生终将从校园走向社会,知礼仪,重交际,才能够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因此,适当的让“人情文化”进入校园,不一定坏现象,相反它能成为学生从校园生活顺利过渡至社会生活的阶梯。因此,教师不应将“人情文化”视作吞噬校园环境的洪水猛兽,完全杜绝在校园之外,而应该在学生表达不当时进行及时引导和沟通,为校园生活留一份单纯,多一份真挚。(梅列区委文明办 陈罗佳供稿)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