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村庄搞调研 理工学院完成“厦门史上最大社科课题”

01.06.2014  10:43
两岸村庄搞调研 理工学院完成“厦门史上最大社科课题” - 福建之窗
来源: xm.fjsen.com

  厦门理工学院师生走进乡村深度访谈。

  厦门日报讯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徐丽麟)在龙岩永定县坎市村,幸福的婚姻要从新人被老舅公追打开始;在集美英村,人生终点的葬礼,也是不守孝道的人得到小小教训的绝好机会……这些民俗都被记载在厦门理工学院历时三年完成的一个课题里。

   350万字列出闽台文化家底清单

  这项被称为“厦门史上最大社科课题”的主持人居然是位湖南人——厦门理工学院教授刘芝凤,56岁的她带领300多位师生,在福建和台湾的300多个乡村,进行“拉网式”的调查。

  在昨日举办的第三届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论坛,厦门理工学院宣布,其承担的“厦门史上最大社科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完成。

  通俗地说,这项课题科研要为闽台文化家底列出“清单”——例如,在饮食方面,看看闽台烹饪特点,饮食忌讳,节庆、祭祀时通常会煮什么菜,以及有什么传统小吃等。

  从2011年持续到2013年的调研,最终体现在13本书350万字和2000多幅图片上。

   “外乡人”主持闽台民俗课题

  这项课题不是在办公室里完成的,而是在田野间成就的。过去三年,刘芝凤带领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主的300多位师生,走遍闽台300多个乡村,进行“拉网式”调研、记录,包括四赴台湾进行入户问卷、深度访谈。

  刘芝凤说,福建的87个县市区,我们顶日晒冒雨淋走了58个,台湾则走了除云林、嘉义、宜兰、花莲之外的全部县市。每个县至少要选择一到三个乡村,研究人员要下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甚至要参加婚丧大事,当然,也要入乡随俗付红白礼金。

  这项社科课题还有两个耐人寻味的看点:主持人是“外乡人”,负责单位是“理工”高校。

  今年56岁的刘芝凤是湖南人,是研究稻作文化的民俗学家。当她2009年应聘到厦门理工学院后,立刻对闽台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样令人好奇的还有主持这项课题的居然是理工类大学。厦门理工学院院长陈文哲昨天说,厦门理工学院一向很重视人文学科及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我们认为,可以将文科与工科交叉融合,走出“应用文科”的特色之路。

  刘芝凤举例说,我们可以把妈祖的服饰作为两岸文化共建的品牌设计,不仅可以从动漫方面做成产业,还可以把它做成真正的产品。

   故事

   钻进祖塔

   后背发麻

  台湾客家人有二次捡骨的习俗,当人去世三五年后,开棺把骨头捡出来用瓮装好,祭祀后送进祖塔内。

  刘芝凤带领队员到台湾调查时,刚好遇见一户人家办丧事。她很兴奋:在田野调查中,婚丧大事可遇不可求。尽管心有余悸,但她还是跟着主人钻进祖塔。刘芝凤后来回忆说,当时脑子像一张白纸,就觉得后背麻麻的。

  她说,我们也可以不进去,听别人讲讲就好了。“可是既然进去了,为什么不看呢?不看怎么拍呢?不拍怎么有例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