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增收两不误——沙建猪舍变迁记
12月18日,笔者在华安沙建镇政府干部的带领下,来到良种场京头作业区山脚下一个养殖场。只见养殖场主人一家3口正自行拆除猪舍:年轻力壮的男主人挥舞铁锤敲打猪舍隔离墙,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两个女劳力则把一块块砖头、土块搬出场外。男主人叫郑其城,当他得知我们的来意,便停下手中活,打开了话闸子。
去年,郑其城建了500多平方米的猪舍,原打算养猪300头,连猪苗都联系好了。但镇里后来发出通知,要求不要养殖生猪,以防污染九龙江水环境。“既然不能养猪,猪舍闲置太浪费,经朋友介绍,我引进台湾泥鳅种苗在猪舍内试养,第一批养殖成活率很高,经济效益不比养猪差,从泥鳅池里流出的水可洗衣服,对环境没有污染。”说起泥鳅养殖,郑其城似乎找到了致富的新途径,脸上露出了笑容。
试养泥鳅获得成功后,郑其城一家信心满满。今年他准备对猪舍进行改造,按照泥鳅的习性要求,建成标准化的泥鳅池,扩大养殖规模。他指着前面的水池说:“前几天刚刚出售第二批4000多尾,赚了几千元,钱虽不多,但积累了经验,找到了市场。”郑其城喜上眉梢。在沙建镇像郑其城这样利用猪舍,发展无污染特色养殖并不少见。
沙建镇地处华安县南部、九龙江北溪中游,饲养生猪是当地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前几年受市场刺激,农户纷纷建起生猪养殖场,养猪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零星养殖,规模小、排放不达标,污水横流,影响周边环境,尤其是对九龙江流域污染造成压力。为加强治理生猪养殖污染,沙建镇广泛宣传发动,干部进村入户做思想工作。对全镇1180户养殖户、42万平方米猪舍进行全面治理。镇、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落实到人,限时关闭设施,拆除猪舍,足额落实补助政策。
关闭拆除猪舍,生猪养殖户锐减,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九龙江小流域水质污染有效缓解。然而,如何才能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不让农民增收受到影响呢?为此,沙建镇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子,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猪舍,发展生态环保特色种养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镇里还从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给予扶持,既保护九龙江母亲河,又保住养殖户的“小饭碗”。
汰口农场蔡中雄,利用建在山上400多平方米的旧猪舍,养殖豪猪270只,年赚20万元。笔者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豪猪养殖场时,他正在给豪猪喂食。蔡中雄说,豪猪容易饲养,成本低,适应性广。它的排泄物少,为固体干粪便,还是一种很好的有机生物肥料。豪猪属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肉食,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厦门、漳州酒家或农村婚宴,是道美味佳肴,毛重每公斤卖120元还很畅销。一对成年种豪猪可卖2000元,卖豪猪仔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这5对豪猪体格大、羽毛光滑,是好种苗,客户已预定;这几只养5个月,每只有十几公斤,明天准备出售;那几只母猪很快就要产猪仔……”在猪圈里,蔡中雄如数家珍,言语间充满喜悦。原来以“臭味村”出名的利水龙板格自然村,经过治理,猪舍全部关闭拆除,实现无污染、零排放。
如今,沙建镇在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中,注重调结构、促优化,村民利用猪舍种蘑菇、养竹鼠、改牛棚、关山羊……实现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两不误。☉杨跃平李沁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