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兴:从大学辅导员到村官 努力为群众办实事

27.11.2014  12:16

  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当了一名辅导员,生活安逸。然而,两年后的一次村委选举,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被乡亲们高票推上村委会主任的位置,开始了角色转换;3年后,他挑起了村党总支书记的担子,再次成为乡亲致富的引路人。

  他,就是霞浦县返乡大学生王逢兴。2009年9月,他辞别大学校园,回到家乡霞浦长春镇长春村,走马上任。

  “既然乡亲们选了我,我就得有所作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王逢兴说。

  他首先把眼光瞄向山上种植。王逢兴说:“家乡的土壤很适合多种水果的种植,但村里原有的种植模式规模小、品种落后,难增收。

  回村当年,王逢兴就联合了50多户村民,引进巨峰等葡萄高优品种,把全村葡萄种植的规模,从10多亩扩大到了200多亩。

  品种更新了,规模扩大了,带来的效益也是可观的。如今,50多户种植户,每户每年仅葡萄一项就可增收5万—10万元。

  葡萄种植的成功,使王逢兴信心倍增。随后,他又独自前往平和考察蜜柚种植技术,引进红心柚、黄心柚等高优品种1万多株并联合4户村民,种植了400多亩。去年,200多亩红心蜜柚已开始收成,初产产量就达100多吨,产值40多万元。

  除了水果,王逢兴还带领乡亲们实行多种种植和经营。

  2013年初,王逢兴成立了紫阳林专业合作社。他把带领乡亲“淘金”的目标,锁定在村前及周边那片肥沃的滩涂上。

  “海上和滩涂养殖,是村里的传统产业,算不上新鲜事。”王逢兴说,“但如何把这产业做大、做强,却大有文章可做。

  经过考察和市场调查,王逢兴发现,温室养殖高密度白对虾,是增收的好路子。随后,他又带着技术人员前往海南、湛江等地学习。

  2012年,已基本掌握温室养殖高密度白对虾技术的他,联合5位村民,投资150多万元,开始着手养虾。

  “我们对传统养殖池塘进行了两次改造,建成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高密度、高效温室健康白对虾养殖场。”王逢兴说,改造后的池塘,提高了虾的存活率和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在王逢兴的带动下,本村及周边许多村民纷纷加入温室养殖高密度白对虾行列,目前养殖户达200多户,养殖面积2000多亩,每户每年可增收15万元左右。

  在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同时,王逢兴致力发展民生事业,努力改变家乡面貌,为群众办实事。

  村里有一片镇区老居民居住区,面积142亩,房屋298座,涉及500多户2000多人。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损、电线老化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2013年初,镇里对此进行全县最大规模的“三旧”改造。但村里留守老宅的,大都是老人,年纪大、行动不便,搬迁后租房遇到困难。为此,王逢兴带领村委多方筹措资金80多万元,修建了每套30平方米的临时安置房40套,解决了老人搬迁后的后顾之忧。

  “新房还在盖,我们却先住上了免费新房,村里替我们想得太周到了!”83岁的王允仓老人说。

  “这几年,村里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实施了岭后里等3个畲族自然村,共100多户450多村民的异地搬迁;完成连家船民定居点村内外道路硬化;改造镇区主街道两边人行道、下水道……”村委主任王加金说。

  村老年人馨洁健身队队长黄英则说:“多亏王书记牵头解决排练经费,今年我们参加县里举办的健身舞大赛,两次拿到第一名!

  在王逢兴的带领下,长春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96亿元,人均纯收入1.8656万元,获得了党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福建日报记者)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