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明:打造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新华网福州11月11日电(见习记者 蒋巧玲)“福建在21世纪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独特优势,又是通向亚太地区的窗口,对接东盟也大有可为。”今日上午,福建省人民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王天明就如何打造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等话题,接受了新华网记者专访。
依托“海丝”遗产
福建对接东盟优势凸显
据了解,199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泉州举行“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确立了泉州作为“海丝之路”起点的地位,也奠定了福建在21世纪建设“海上丝路”的重要地位。
“大量的历史事实和资料证明,福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王天明说。
据史料记载,中国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时期。从汉代至隋唐,福州、泉州与海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唐代中期,泉州与广州、交州、扬州并称“全国四大通商口岸”。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顶峰,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也因此成为获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明代前期,福州港取代泉州港的官方港口地位,郑和从长乐太平港开洋远航七下西洋;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作为我国唯一合法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当时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纵观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福州的甘棠港、长乐的太平港、泉州的后诸港、漳州的月港等,都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
据王天明介绍,在目前六省九市联合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捆绑申遗计划中,福建的福州、泉州、漳州均列其中,是申遗城市最多的省份。
“作为我国面向亚太地区的主要窗口之一,福建与东南亚国家特别是东盟各国渊源深厚,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明显的独特优势。”王天明说。
据了解,福建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达13.6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3324公里,拥有众多优良港湾。近年来,福建交通得到巨大改善,现有厦门、福州等5个民用机场,114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条出省铁路、9条出省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扎实的基础条件上,福建与东盟还有着千丝万缕的人文关系。据统计,东盟国家2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近1000万人的祖籍为福建,地缘特色相近,文化趋同,民间交流的心理距离小。同时,福建产业基础完备、资金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强,产品性价比高,尤其是建材、纺织服装等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而东盟是福建资源型、原料型产品的重要来源,且拥有近6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两方的产业互补性明显。
据介绍,福建与东盟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商贸往来,双方已经建立了8对友城。“2013年,福建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42.9亿美元,东盟已成为福建第二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未来合作空间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