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19载,带"折翼的天使"一起飞

09.07.2015  11:44

  19年的青春,能收获什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到尤溪特校上学的残疾孩子,张海娟说,不奢望桃李满天下,只希望这些“折翼的天使”能够重拾生活的信心,那她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

   又一次送别

  6月25日上午,尤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又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和往常一样,到校的家长不多,全校76个学生,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才20多个。

  校长张海娟看了之后,默默交代各班主任,一定要给未到现场的家长逐一打电话,尤其是正在发育期学生的家长,因为这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正是孩子们的青春期教育问题。

  下午4点多,陆续有家长来接孩子回家了。对于不少特校的孩子来说,意味着暑假开始了。

  来自台溪乡的18岁少女小蔡,向张海娟告别。小蔡的手工不错,下学期准备跟亲戚一起去打工。已经在学校待了12年的她有些吃力地对张海娟说:“小时候不懂事,现在特别想多学些东西。

  每逢放假,总有像小蔡这样因为各种原因不再来学校上学的孩子。而张海娟和同事们想得最多就是,这些孩子明年还会不会来?

  “每当看到孩子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都紧紧揪着,有担心,也有欣慰。”张海娟说。

  在特校,张海娟一待就是近20年,用爱心和汗水坚持推动尤溪特教事业发展,把一所租用临时破旧教室、教学设备稀缺的学校,发展到如今功能设施齐全、特教质量一流的全功能特教学校。今年5月,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张海娟榜上有名。据了解,此次评选全国共有25人获此殊荣,张海娟是福建省唯一获此称号者。

   耐心是最好的方法

  1996年,尤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之时,张海娟与其他三位老师一同被分配到这里,承担起学校的所有教学工作。

  很快,张海娟发现特教与普通教育大不相同: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有人无法领略七彩斑斓的世界,有人无法聆听跳动音符发出的美妙之声,有人无法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人智商停滞不前……

  普通孩子教一遍就会的东西,特校的孩子可能教了百遍、千遍还是不会。怎么办?老师们想出了“凑字法”,如:“”字,先教数字“1”和“3”,变成了“”,再教“”和“”,变成“”,再凑起来成了“”字。

  手把手地教会一个“”字,老师们要花上两个多月时间;帮助一个脑瘫孩子,训练嘴唇闭合运动,要用整整一个学期;花三个月才教会孩子们数的五个数,一个假期过后,孩子们就又全忘了……

  “孩子们这样,我们老师很容易出现心理挫折!”张海娟说,“但既然选择了特殊教育工作,就得明白耐心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眼下,特殊教育通用的教材还是1986年人教版的,全国还没有更新的、更适用的特教教材。为此,张海娟边实践、边学习,自己摸索教学方法。她利用空余时间到其他特教学校取经,把先进学校的课程复印回来;打电话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和教学方法,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多年来,张海娟总结了“育人为首要、教学为中心、康复为根本、职教为关键”的教学指导思想和“实物操作——实践领会——总结学习”的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陪着学生日复一日地训练、学习。

  学生们也不负所望,在国际性及全国、省、市各级特奥运动会比赛中,共获得了23块金牌、5块银牌、3块铜牌。

  除了教学,特校的老师们还要全天候看管这群孩子。办学之初,学生在学校寄宿,半年才回家一次。张海娟和年轻的同事们不得不担负起各种琐碎的工作,带着孩子理发、洗澡、看病……教孩子们学会生活自理。孩子们平常破坏力挺强,常常令老师们头疼。一年到头不知道要换多少个水龙头,下水道一个星期就要通好几次,有时连防盗网也会被掰弯,偷溜出校门更是难找。

  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老师之间“无缝交接”,但偶尔仍会出些状况。有一回,刚入学不久的寄宿生小文被保育员批评了一句,便赌气偷偷跑出校园。得知消息后张海娟急坏了,立刻带着老师们沿着几十里的山路寻找,从上午到傍晚,终于在一个路边的草丛里发现了已睡着了的小文。

   为了新校园,不懈奔波

  2003年9月,张海娟开始担任尤溪特校校长。当时,学校只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教室,还是租用的。教室里除了几套破旧的课桌椅,什么教学设备都没有。仅有的11名残疾儿童,大部分是脑瘫儿童。

  教学空间狭窄,孩子们平时只能一直在室内待着,带着这些孩子走出教室,又怕会影响周围的人。张海娟说:“有时候想带他们出去晒晒太阳都不容易,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张海娟一直想建一个新的校园,让孩子们有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经过充分调研,张海娟大胆地提出,要把尤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办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县级示范校。但请人评估后,建设一个全新的校园,至少要700万元。为此,她开始四处奔走,争取到特校提升工程等项目资金。同时,向社会各界以及爱心人士广泛宣传特殊教育,争取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张海娟回忆说:“因为资金困难,施工队一层一层地建楼房,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支付工程款。”大年三十晚上,万家团圆,她和同事们却还一起在施工现场拍摄图片编写材料,“这层建完了得上报,申请拨款建下一层”。

  几年下来,尤溪特教学校由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教室,发展成了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的崭新校园,康复室、心理咨询室、游戏活动室、音乐教室、塑胶运动场等各种设施日臻完善。教师职工队伍从4人扩充到了32人,学生也发展至76名,正形成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中心,向两头延伸(学前、职高)的办学格局。2014年11月,尤溪特校通过了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验收。

  看着孩子们越快乐、越自信,张海娟也越发坚定了特教这条路。“选择了特殊教育,就不能当一个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张海娟学会了平静,她说:“如果能让这些不幸的孩子重拾生活信心,到社会上能自立,有一个自主的生活空间,便是我最大的期望,我就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福建日报记者 陈亮)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