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镇:筑牢战斗堡垒 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21.12.2015  15:29

   坚持问题导向 筑牢战斗堡垒 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党委书记 黄尚晃

  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依然是整个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必须要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深入研究务实管用的措施和办法,夯实筑牢村党支部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强化核心引领,构筑一个堡垒。

  农村基层党支部是农村发展的“火车头”,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动力更强、开得更快,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坚如磐石,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高速向前。

  一是要选好用好管好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主要“掌舵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准人是前提。对于组织建设较好、村情比较好的村(居),我们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选出群众满意支部书记;对于没有合适人选且选举情况比较复杂的村(居),我们采取选派优秀村官、包村干部到村任支部书记的方式,为村(居)注入新鲜血液;对于经济发展滞后、村财收入低的村,我们商请本村创业致富能人或在外优秀乡贤回村任支部书记,让村(居)发展致富能够借力使力,选出了一支较有公信力、号召力、凝聚力的支部书记队伍,面貌显著提升,群众普遍认可。用好人管好人是关键。针对村级组织带头人普遍致富能力弱、号召力不强的问题,积极开展支部带头人创业培训工作,引导扶持他们创办专业合作社,帮助他们成为领富能人;针对一些村“两委”关系紧张的问题,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为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建立顺畅的组织结构。实行村干“专职化”,通过捆绑村级协管员、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主干工资待遇,推进镇村“一体化”。

  二是要带好帮好改好软弱涣散党组织。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要实打实的来、硬碰硬的干,一村一策,明确时间节点、目标任务,细化责任落实。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多、项目攻坚多、矛盾纠纷多的村,除了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下派挂村“第一书记”外,镇党委还通过选派优秀部队士官、边防干警、公安民警到村任“兵书记”、综治副书记、村民主任助理,帮助各村发展,解决问题纠纷,2014-2015年两年共选派“兵书记”24名,综治副书记42名,村民主任助理6名。对于发展后劲疲软、组织活力不强的村,我们通过下派驻村蹲点干部、副科级以上领导挂村精准帮扶等措施,发挥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村居找差距、定方向、强产业、促发展,实现上下联动、优势互补。

   二、提升服务水平,搭建两个平台。

  按照“项目推进到哪里,保障就跟进到哪里;热点问题在哪里,管理就跟进到哪里;人民需要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思路,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海上枫桥”法治便民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依法治镇,着力解决海上矛盾纠纷、海上治安和海上民生服务问题。在蕉城区“平安海域”创建工作基础上,学习浙江诸暨“枫桥经验”, 不断深化“三个跟进”的经验做法,在三都岛、城澳半岛、海上社区分别成立“海上枫桥”矛盾调处服务中心、执法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依托村(居)委会、治保会,设立“海上枫桥”工作室,在自然村设立“海上枫桥”工作点,形成三级网格管理合力。去年以来,镇村两级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多起,历史遗留下来的乡镇、村庄间的16起海域、滩涂纠纷全部“清零”,实现了“纠纷不出村,矛盾不出海,信访不出镇”。成立的流动便民服务团,开展“便民服务赶圩日”45次,受理医保、社保、低保、计生、办证等社会事务8000多人次,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11.6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54万元,财产理赔13万元,生活救助14.86万元,退伍军人及村干定补30万元,解决“黑户”298人,办理二代身份证9000多人次,落实残疾人办证120本。此外,还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渔业培训会8次,医疗义诊11次,法律宣讲16次。

  二是“富发水产”科技利民服务平台。以富发水产为龙头,联合达旺水产、大连獐子岛等水产养殖科技示范企业,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大黄鱼之父”刘家富任总顾问。通过给各村派驻科技特派员,依托村级党支部开展养殖技术培训,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先后为700多名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指导。特别是,富发水产党支部还联合海上社区党支部、秋竹村党支部开展,开设“渔民科技夜校”,利用晚上时间给渔民讲授养殖技巧、渔民防治等知识。达旺水产则利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经验,引进珍珠龙胆石斑鱼等新品种,带领群众走差异化养殖道路。针对目前整个海域养殖无序、无度的现状,富发水产党支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动员党员养殖户大力推广“减(渔)排增产、健康养殖”工程,适度减少渔排密度,提升大黄鱼的产量和品质,争取今年内建成若干片“减排增产、健康养殖”示范片。

   三、坚持问题导向,健全三项机制。

  要突出重点,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定农村基层党建的抓手和目标,拿出务实管用的措施。

  一是推行“123456”工作机制,实施农村“六要”工程。如何畅通民主渠道、如何加强村务监督,镇党委在我省农村“六要”工程的基础之上,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123456”农村工作机制。要引领——构筑一个堡垒,选好用好、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完善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构筑一个坚强堡垒,实现要引领;要知道——实行两项公开,建立党务、村务公开制度,采取公开栏、会议、广播、短信、微信、文件等公开形式,实现村里的事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落实三风监测,建立党风政风行风监测机制,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决策前和实施中,通过多形式,收集群众意见,让群众充分表达诉求和意愿,实现村里的事村民要参与;要做主——推行四议决策,建立村两委提议、听证会参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的“四议”民主决策机制,实现村里的事村民要做主;要监督——落实五项制度,建立村干“勤廉双述”工作制度、村集体“三资”监督制度、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纪检小组工作制度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确保农村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实现村里的事村民要监督;要满意——开展六评活动,开展村干自评、党员互评、村民代表参评、群众测评、领导点评、年度总评的六评活动,确保多角度、多层次对农村工作进行考评,实现村里的事村民要满意。真正实现监督看得见、权力管得住、村民做得了主,更好地激发农村基层活力。

  二是推行“领导做表率,干部当标兵,党员联系户”工作机制,开展挂村“五驻”活动。2014年以来,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建立健全了驻村日制度,镇领导班子成员每周驻村工作不少于1天,其他干部不少于2天,提倡每年安排一定时间住在村里开展工作。通过开展“我与百姓拉家常”,建立服务民生“晴雨表”,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驻村日做宣传,让领导干部把党的方针政策、时政要闻传下去,让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真正能够“进村入户”。驻村日访民情,通过在各村设立谈心点、谈心室,每周三定为谈心日,包村干部、村主干驻点开展服务,及时了解群众诉求,速到群众情绪,调解矛盾纠纷,建立“日记簿”,每月汇总成“晴雨表”,送至牵头领导帮助解决,重难点问题提交两委会研究解决。驻村日议发展,利用驻村蹲点时间,和村干谈规划,和群众谈致富,了解村民对于村里的发展愿景,适时邀请区直挂钩领导和挂钩单位开展“送政策、访民情、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活动,帮助带动乡村发展、群众致富。驻村日办实事,2014年,驻村领导、干部推动为民办实事项目12类36项,涵盖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乡村环境整治、渔港码头建设、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公路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驻村日促项目,乡镇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安征迁工作多且难,海岛群众白天多出海作业,只能利用晚上驻村时间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我们采取“专业组主攻+驻村组动员”的模式,实现了“5+2”、“白+黑”全天候式攻坚模式,有效的促进了项目区的安征迁工作和项目落地建设。

  三是推行“党建带双拥,党员当先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机制,实现军民“五个”深度融合。党建融合上,镇党委、政府与驻军部队围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原则,双方领导建立每月互访、季度联系会制度,通报军地双方需求,相互帮助解决军地双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商请部队选派党员士官到党建联系点、“五要“示范村、后进党组织、计生单列村、矛盾复杂村挂职“兵书记”,与地方党员一起结对老村干、困难党员、贫困户、五保户,进一步融合军地军民感情。项目融合上,建立军地“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项目运作机制,将部队设施建设与地方民生工程融合,充分发挥军地双方优势,整合军地资源,从而发挥最大效益。共同争取三都岛交战路、海防路、交战码头、城澳半岛交战路、交战码头等建设项目,总投资达8500万元。今年,已建成军民融合自来水厂,象溪海防大桥,下一阶段,将启动金磊码头项目。文化融合上,建立军地文化互动常态化机制,三都镇与驻军部队每年联合开展“情系天湖·爱在海疆”集体婚礼、“真情五月天·爱满母亲节”、党员干部到部队舰艇过党日、青少年到舰艇过军事日、退伍兵文艺演出、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口琴文化进军营、军旅文化进家庭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军民文化交流和融合。服务融合上,建立军警民便民服务工作机制,共同打造城澳公路、松岐街道、礁头街道、松玠公路四条军警民示范路,规定定期开展“清洁海岛”行动,投入100多万元成立三都海上环卫队。投入60万元建设军警政便民服务中心,通过提供证照办理、政策咨询、技术服务、纠纷调解等服务。此外,党委、政府还就资金、信息、用地、技术等方面为退伍军人和均属提供优质服务。应急融合上,充分发挥部队军事力量和装备在地方抢险救灾、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切实保障地方的安定稳定。成立军警民联合巡查队、军警民百姓问题排解团、军警民联合义务消防队,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注重保障激励,坚持“四下”基层。

  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激励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实干拼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将人才、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导入农村,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人才力量要下基层。省、市、区组织部门要加大力度实施人才支持计划,从省、市、区直单位选派厅、处、科级及后备干部到贫困村挂职,并配备一定的帮扶专项资金。下派村支书、干部驻村蹲点、机关单位挂钩帮扶制度要更加完善,考核机制要更加合理。要保障下派干部真的能住到村里来、融入村民中,实实在在帮助村里做几件事,而不是单纯来镀个金、走个过场。

  二是政策支撑要下基层。村主干社会养老保险、绩效奖励和离任村干生活定补等基层干部队伍保障机制一定要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实。同时,要大力实施村干专职化管理的模式,推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规范化管理,落实基本报酬待遇,让村主干也能差不多享受到事业干部的待遇,变兼职为专职。从选拔任用、推荐考录、评先评优等方面加大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力度,打通晋升渠道,拓展政治成长空间,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干部有盼头。

  三是项目建设要下基层。像农村公路村村通、安全饮水村村通等普惠项目,要继续予以大力实施。同时,也要鼓励各村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争取到符合村情、切实需要的项目。发改、住建、交通等等部门,要加大村级项目立项报批的指导和支持,开设绿色便捷通道,让村级项目自行申报落地建设成为常态。

  四是资金扶持要下基层。要着力解决基层组织建设经费不到位、基层干部报酬待遇不落实、活动场所及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对于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或薄弱村,财政要给予最低的转移支付托底保障,也可探索设立为民服务专项资金和扶持农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资金,重点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对于干部报酬待遇不高、党建经费不足,要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对于活动场所及服务设施不完善,必须要有专项资金来保障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及服务设施建设,保证每村都有一定面积的活动场所,通过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使之成为服务党员群众的主阵地。

   五、落实党建责任,处好五种关系。

  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着重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人与事的关系。要将管人与管事相结合起来,防止两张皮。目前,存在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为抓经济抓社会管理而忽略党建,实质上就是人与事结合得不够紧密。党员干部一定要打破职能习惯,不能老认为我不分管党务工作,我就跟党建工作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大误区。

  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把党建工作做好,建立有战斗力的党组织,才能更好的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更高效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为党建工作提供的更好的保障。二是统与分的关系。现在很多党务工作者都走入经济发展好才是最大政绩的误区,真正扑下身子抓党建的少之又少,甩开膀子抓经济的倒是越来越多。所以,落实党建责任制首先就是要牢牢抓住书记这个“牛鼻子”,发挥书记在党组织中的核心作用,通过书记来把握全盘、统筹兼顾。要突出考核的评价体系,牢固树立书记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明确书记作为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其次,是要明确班子成员在管经济管业务的同时,也要管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实际发展大局中去定位和谋划,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相适应、相配套、相融合,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避免产生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等的问题。三是虚与实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很多基层党员干部甚至是党务工作者看来,党建工作“虚”且“空”,做起来没有激情,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在于定位不够准确。一是没与群众的需求相结合,没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看到成效;二是没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工作可行性、延续性差,很多工作不得不变成“走过场,玩秀腿”、“半拉子”工程,怪不得群众埋怨和抵触。四是旧与新的关系。原有的一些制度慢慢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比如党员外出务工多,基层党支部开会难,针对人数要过半等要求,能否探索应用新技术,引入新媒介。再比如,当前村级支两委干部都不能专职专用,村级党组织干部只能为“半脱产干部”、“兼职干部”,工作之外还要兼顾自家生产,村干部坐班为民办事的村寥寥无几,能够探索村干专职化管理模式,精简人员,提高待遇。五是繁与简的关系。现在党建工作的考核内容多、条目细,有的重复,有的落实起来很难,有的措施多却无实效性,很难实现“功效”最大化。党建责任制考核不仅要有共性指标的考核体系,也要有“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常规动作要到位,但应该给予更大的自选动作选择空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释放更多的创新创造活力,结合地方实际培树更多的典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