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与父母靠电话沟通 多管齐下关注留守儿童
地铁施工工人易先生
7月6日厦门讯(海峡导报记者 吕寒伟/文 陈巧思/图)留守就像一个怪圈,十几年前,有孩子在留守,慢慢地,他们长大了。十几年后,依然有孩子在留守,他们正在成长。
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未来。而作为“留守儿童”的父亲,更该反省,该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
样本一
无奈的留守父亲:老易
女儿从小留守
老易是一名电焊工,45岁,湖北荆州人。每天,老易都会下到嘉禾路的地底下,为地铁1号线施工。外面车水马龙,下面相对安静。
他的女儿今年19岁,读大一,从小就是名留守儿童。“我和老婆都在外打工,不出来不行,生存都成问题。”说到让孩子留守,老易满心无奈,家里一点田地,光靠那点收入实在不够,夫妻俩只能外出,任由房子长期落锁。
父女间的距离远了,沟通少了。几年前,老易在云南,妻子在广州的服装厂,他们和孩子的沟通只靠一通电话。“一般是有什么事情才打电话,比如小孩子想我们了,就打一个,以前是一个星期打一次,后来到了高中,给她配了手机,她先打过来,因为电话费贵,我们按掉,再重新打回去。”老易说。
电话里,老易经常跟女儿反复说的话是:“要听话,好好读书。”他坦承,路途太远,要尽到关心责任实在没办法,只有年中、年尾各回一次,跟孩子交代一下。
老易的家,离乡里的小学有2公里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女儿小易便去学校寄宿,一个星期回家一次。
像他女儿这样的留守儿童,在当地还有很多。“我们这边的同学都是这样的,在我们村里,隔壁的邻居,当时和我同一个年级的留守儿童,有七八个。”拨通小易的电话,她在电话那头回忆。
寄宿之前,小易只会简单的家务活,但到了学校之后,要学会照顾自己。“洗衣服是必须的,之前只在家里帮爷爷奶奶干过活,一开始很不习惯。”她说。
她更不习惯的是,在她生病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为什么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在大多数人家里都在热热闹闹过年时,他们一家人却经常无法团聚,她感到一种深深的孤单。而这样的生活,也让小易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全靠她自己。”老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