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督学因冒名顶替遭解职追踪 退休教师忆往事

11.06.2014  19:47

  福州新闻网6月11日讯 本报昨日A11版报道了福州市档案局在抢救整理馆藏民国档案时,发现的一则关于闽侯一爱国督学遭解职的故事:闽侯人陈钟藩随乡人赴南洋经商,后来借陈其芳的师范学历在华侨开办的学校兼任小学教员。不久,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南洋沦陷,他带领部分华侨撤回国内,由于“备极艰苦,贡献殊大”,被推荐委任福州督学一职。不料,这名督学视导福州市各中心学校时显得“外行”,最终查明是“冒名顶替”。昨日,本报老读者徐本楷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妻舅陈钟藩的情况。

共3页 1 2 3

  昨日下午,记者驱车前往仓山区建新镇麦埔村,见到了88岁高龄的退休教师徐本楷。他告诉记者,陈钟藩是他妻子的舅舅。他第一次见到陈钟藩,是在1946年他与新婚妻子回闽侯竹岐乡元格村娘家时。那时,陈钟藩40岁左右,孤身一人,赋闲在家。

  徐本楷说,那年他与妻舅陈钟藩相处了三四天得知,陈钟藩去南洋时,在缅甸仰光领事馆工作过,曾用名陈新民。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带着第二任妻子逃难归国。“妻舅并没有提自己曾在南洋任教、担任过福州市督学一事。就连他在南洋华侨抗敌会工作过,我也是听岳母说的,可能他不愿提起这段往事。”

  徐本楷说,他对妻舅印象最深的是,文采非常好。他昨日一看到本报刊登的督学陈其芳的亲笔信,就认出是陈钟藩的字迹。

  据徐本楷介绍,陈钟藩的好文采是有家学渊源的,陈钟藩的父亲是当地私塾老师,陈钟藩跟着父亲读书,没上过专门的学校。陈钟藩的叔祖陈景韶是清代进士,当过县令。以前元格村是穷乡僻壤,从村里步行到竹岐要4个小时,往返求学不易,出个秀才都难。因此,陈景韶退任后著书《退园琐记》,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来回奔波,非常人所知也。”

  徐本楷还说,陈钟藩与第一任妻子生有二子,可惜分别在12岁、14岁时夭折。他在见过陈钟藩后没两年,陈钟藩就因病去世。由于陈钟藩没有子嗣,宗族给他过继了一个约10岁的儿子陈诗柏。

  市档案馆希望知情人士可以继续补全陈钟藩在南洋的一些爱国故事,联系方式:本报新闻热线968800,市档案馆0591—83853317。

  (福州晚报记者 赵铮艳 邱泉盛/文 杨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