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建设宜业宜商宜居城市
“莆田好气质”“莆田蓝”“建设‘三宜’城市”……市两会召开期间,莆田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这几年,我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十二五”以来投入环境保护资金128多亿元,努力保持山清水秀、碧海蓝天,天空蓝蓝“高颜值”赢得老百姓的点赞。
前来参加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说,能够连续多年保持空气清新“好气质”,这得益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也充分展现了莆田的生态优势,“打造宜业宜商宜居莆田,务必始终坚持既要GDP,也要好生态”。
市人大代表、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村主任陈美榕说,近年来,我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莆田蓝”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中小流域整治多试点进行,南北洋水系生态得到一定改善,特别是东阳村,经过河道整治,水浮莲已经基本没有。“现在我市又在着力打造城市绿心,我们东阳村就位于规划的绿心范围内。”陈美榕说,东阳村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保留了大量文物古迹,希望能将东阳村打造成城市绿心中的一个生态旅游景区,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适当开发。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持续的战斗,创造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陈美榕认为,城区快速扩张,但相应配套没有及时跟进,群众生活产生的垃圾废水没有及时处理。眼下,我们应该注重农村地区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努力提升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我市在推动经济发展、引领百姓致富中贯穿生态保护理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持低碳发展、循环生产,大力发展无烟产业、绿色产业,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不污染。
市人大代表、秀屿区月塘乡党委书记郑碧娥说,当前仍有不少地方存在先发展后治理的思想,一些乡镇、农村生态保护意识不够,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环境承载能力,盲目上马,给当地生态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
“杜绝这些问题,就要落实好属地环保责任,按照‘党政同责’的要求,切实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起总责。”郑碧娥说,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项目选择更要首先考虑生态保护。必须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心上,在经济发展中始终贯穿着生态保护理念,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争创国家级生态城市。
城乡生态环境优美宜居。莆田碧海蓝天,让每个人都受益其中。可以说,莆田空气质量的改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最直接的效果之一。
市政协委员、市青年雕塑家陈春阳说,这几年,我市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前几天,7路公交车率先更换了纯电动车,让市民乘坐更安全舒适、更环保节能的公交车,实现绿色出行,这有利于莆田“三宜”城市的建设。据数据表明,市公交公司目前共有公交车744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占64%。城市公交发展了,要积极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低碳环保出行方式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具体措施。
陈春阳说,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经常四处走动,寻找创作的灵感。他觉得莆田这些年大力推行生态旅游,效果明显。这些年,我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建立绿色旅游管理机制和经营理念,大力发展以滨海观光为主的蓝色生态旅游,依托凤凰山公园、绶溪公园等景点,形成生态观光旅游区,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种幸福。
近年来,我市强化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巩固保护生态环境取得的成绩。市政协委员、市环保局副调研员方昭连说,目前,全市已创建4个省级生态县(区)、51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和735个市级以上生态村,54个乡(镇)街道均已挂牌成立环保工作站(所),并配备专(兼)职人员。组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配备了近400台(套)总价值为35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具备水、气、声、土壤、海水等监测项目324项。投入这么大,就只有一个目的,为我市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在我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生态市创建取得了一定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建设滨海宜居城市目标,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加强重要功能区保护,大力推进“美丽莆田”建设,恢复和提升莆田青山绿水风貌,让子孙后代永享“清新莆田”。 (湄洲日报记者 吴伟锋 周凌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