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次点名高尔夫凸显细节反腐思路

24.06.2015  14:19

  在坊间,“高尔夫”被戏称为“高而腐”;在腐败行为中,有一种就被群众称为“高尔夫腐败”。6月23日,有媒体报道,中纪委网站今年以来已经61次点名高尔夫腐败问题,有的是案例、有的是巡视组发现线索、有的是反腐评论。

  针对高尔夫腐败,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多项整治措施。目前来看,尽管“打高尔夫”已成为官场的禁忌话题,但如果不对高尔夫运动本身正本清源,那些痴迷于这项“优雅腐败”的官员早晚会卷土重来。

  高层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我国治理高尔夫腐败是与清理整治高尔夫球场同步进行的。由于不少高尔夫球场违规占用耕地、水资源浪费、农药污染等问题严重,从2004年起,国家连发禁令进行整治。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中央11个部委开展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行动,要求各地在今年的6月30日前完成。还有几天就要到“大限”了,整治成效如何?公众有理由高度关注。

  高尔夫球运动上世纪80年代被引进,但较高的门槛、特殊的硬件要求、不菲的费用使其一直是富人游戏,或许正是这一远离普通百姓的特点,使其具有了成为腐败温床的先天优势。近年来,与高尔夫球有关的贪腐丑闻屡屡曝光。记者也梳理出了几种高尔夫腐败的方式:违规公款打高尔夫、由他人出资打高尔夫、以工作之名打高尔夫、上班时间打高尔夫等。这些行为,都指向了“权力”。

  61次点名高尔夫,凸显了“细节反腐”的思路。反腐要“死磕”的不是高尔夫运动本身,而是其在发展过程中背离了本来面目后所绽放出的“恶之花”,是裹挟在球场内外的利益输送等歪风乱象。

  反腐盯紧高尔夫,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利用清理整治高尔夫球场的契机,剥离滋生在高尔夫球上的种种畸形利益诉求,让官员和高尔夫保持合理距离,斩断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链条和网络,将官员手中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此,高尔夫运动方能恢复纯粹,权力就能安分守己,政商关系就能回归清明。

  反腐盯紧高尔夫,更应举一反三。今后应顺着类似思路,盯紧更多领域。因为盯住了高尔夫,权力的“兴趣转移”难免导致下一个“高尔夫”的出现。近年来,各种名目的高端消费不断涌现,比如红酒会所、游艇会、马术俱乐部等。它们与变了味的高尔夫球运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高消费、远离普通百姓。这些都为腐败另辟蹊径提供了可能,也都需要盯紧。

  反腐,就该从这样的细处入手,清理每一个可能滋生腐败的角落,彻底铲除腐败病灶,最终实现全局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