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铳曾是老福州救火“利器” 放铳响声提示火情

08.08.2014  16:43

  古时民间使用的土铳(资料图)

  海峡都市报讯 铳的读音是(chòng),它的本义是斧头上手柄的孔,引申的意思是古代一种火器,一般是用火药发射弹丸,如火铳、土铳等等。

  民俗爱好者齐上志说,火铳在古代是种兵器,原理与炮差不多,但是个头比炮小。后来,又出现了鸟铳,用来远距离打猎物,外形很像后来的步枪。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是土铳,这种铳是民间铁匠锻造出来的,呈三角形或圆形,安着一根一尺多长的木把,一般有3个或6个火药洞,称为“三眼铳”或“六眼铳”,可放3响或6响。在旧时福州等地,每逢有婚丧嫁娶,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场面,往往都要放土铳,以表示隆重。

  齐上志说,铳还与老福州救火一事有关。因为福州有大量木屋,防火、救火都是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头等大事。为了能够及时发现火情,人们选择城区比较高的地方,用砖砌起瞭望台,安排人在台上轮流值班,观察哪里有火情。

  瞭望台上面设置了钟和铳,值班人从高处发现了火情,一般都是连续撞钟,然后就是放铳,铳响多少声是有规定的。当时参加救火的人约定,把城区分为5个区域,从“1”到“5”,每个区域对应一个数字,哪个区域有火情,就按这个数字放几声铳。民间救火会的锣手听到铳响,如果对应的是自己所在的区域,他就会沿街“敲锣”叫喊,这时救火会的成员就要一起出动救火。

  (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帅 关铭荣 文/图)

【责任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