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青年义工的“小城大爱”

06.05.2015  10:08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澳门大三巴牌坊前,热浪滚滚、人流如潮。几名身着绿色马甲的中学生,大方地走到行色匆匆的旅人面前问道:“欢迎来到澳门,可以和我们做个游戏吗?

 

        看着孩子们大汗淋漓的笑脸,很多游客都接受了邀请——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写下一句祝福的话,放到一个小小的漂流瓶中,然后接受上一位游戏者的“祝福漂流瓶”。

 

        此时,“隐身”在一旁的辅导员王树诚会悄悄举起相机,为孩子们拍下“工作照”。

 

        20岁的王树诚,是澳门理工学院社会工作学系二年级的学生,而他另一个身份是澳门街坊总会柏蕙活动中心的辅导员。他说,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中学生义工的社交能力。

 

        “与人为善,在陌生人面前热情主动、不慌张,这是成为义工的第一步。”王树诚说。

 

        在澳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是青年义工的“工作日”。他们或在街心公园、城市广场张挂展板,宣讲科学理念;或身体力行深入社区,为弱势群体解决生活问题;或隐身幕后,为一场公益活动默默服务;或手持扩音器,在世界遗产景点前骄傲地向游客讲述城市的历史……他们以自己青春质朴的志愿者之姿,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尽管澳门是一个只有60万人口的小城,但“义工”却是这座城市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澳门的社会服务绝大部分由义工性质的社会组织承担。守望相助是这座小城人人笃信的价值理念,而“成为义工”是年轻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我高一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做义工的朋友。有一天他对我说,一起去做义工吧!我说什么是义工?然后,我就去了。”王树诚说。

 

        这一年,16岁的王树诚所做的第一份义工工作,是为一场公益演出做舞台布景。“那次经历让我发现,除了在家写作业、打游戏之外,还有那么有趣的事。”他说。随后不久,王树诚成为澳门街坊总会的注册义工。

 

        作为澳门最大的社会服务组织,街坊总会每年为本地提供的服务超过100万人次。而在其近2600名义工中,13岁至29岁的青年义工约占半数。

 

        “其实,参加一次义工活动并不难,更重要的是要让年轻人树立一种服务社会的意识,去发现需要帮助的人以及帮助人的最好方式。”街坊总会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伟良说。

 

        陈伟良是专职、资深的义工辅导员,他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为澳门一年一度的“青年参与社会服务奖励计划”进行辅导。“这个计划是让青少年义工自己去寻找社会服务的主题,自己写计划书、自己实施,而我们只是提供辅助和引导。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每年根据这些计划的社会效应进行评奖。”陈伟良说。

 

        据介绍,有澳门学籍的13岁以上青少年皆可申请该计划。其中,以16岁至17岁的高中生居多。王树诚在成为注册义工的第二年,便在“青年参与社会服务奖励计划”中获得了奖项,获奖项目是与智障人士一起工作的“甜点工作坊”。

 

        “一开始,我也很害怕和智障人士接触,可是当我和同伴教他们制作甜点的时候,他们就像小孩子一样,认真的样子好可爱。”通过活动,王树诚对智障人士有了新的了解。

 

        回归后,特区政府对青少年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2006年,《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公布,“社会服务”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小学阶段需“培养其与他人和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度及服务社会的精神”;初中阶段要“关心他人及澳门和国家的发展,热心参与社会”;而高中阶段则要“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王树诚说,他很感谢爸妈,在他成长的阶段没有强迫他去学才艺,没有逼他去补习班,而让他有充裕的时间去做“看上去毫无回报”的义工工作。

 

        目前,王树诚正就读社会工作学专业,他希望将来能留在学校里做辅导员,把自己的义工经验分享给年轻人,一起去做有益于社会的事。  “你觉得义工是在帮别人吗?其实,它是在帮助自己实现真正的成长。”王树诚说。(新华社记者  刘畅    杨懿)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