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前外长称日本“新民族主义”不思悔改

26.08.2014  18:00

澳大利亚前外长加雷思·埃文斯最近撰文指出,在分析中国和日本之间常存争议的关系时更应该确定立场而不是选边站。现实情况比许多政治观察人士和记者们所分析的要复杂得多。尤其是西方媒体总是刻画出一幅好人(日本)对坏人(中国)的景象,这不仅忽视了这种关系的历史因素,而且常常连真相也忽视了。

西方仍清楚地记得二战时美国和日本的敌对,而那时日本兵在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据估计杀害约3000万各国民众的暴行也依然被东方人所牢记。虽然日本被认为在战败后奉行了和平主义,但任何民族主义的迹象都会遭到亚洲前被占领国的强烈谴责。

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崛起,再加上朝鲜的核野心使得一些日本团体开始质疑军事力量的作用受限。这就在日本培育了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并可能预示着日本要逐渐远离以前推行国际政策的方式,即“支票簿外交”,同时引发了有关日本今后外交政策选择的激烈争议。

首相安倍晋三的保守和鹰派立场则进一步助燃了这种民族主义,安倍不仅自己在2012年年底实现了重返权力宝座,还在全世界推广“日本回来了”的主题。他试图修改教科书,即实行批评人士所说的对日本战争历史的粉饰。

今年8月中旬,两名日本内阁成员和80多名议员参拜了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象征的靖国神社。这类行为照例引起其亚洲邻国的愤怒。

外界还担心安倍很快会成功实现其修改宪法第九条(内容是关于禁止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的誓言,从而使日本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

在《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一书中,乔治·奥威尔写道,“民族主义者不仅不反对己方所实施的暴行,甚至还有着对其充耳不闻的非凡能力。”驻东京记者柯克·斯皮策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指出,真正了解日本的观察人士知道,日本与邻国的领土纠纷其实并不是关于二战侵略或古代历史说法的。其中蕴含的真实涵义是日本人不愿承认他们在对亚洲的长期殖民统治中犯的错误。

日本对其历史的阐释程度将会影响到现政府的行动和政策,并对推动一种可被认为是战后日本国际关系分水岭的新民族主义起着重要作用。也许日本民族主义的新焦点应该是从正反两面认识和接受过去的事件,并着眼于其国际身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