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澄溪村:创意带来不一样的乡村游

29.11.2018  12:20

  平和九峰镇的生态风光。

   编者按:

  近年来,在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中,“创意+农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元素。今年4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出开展升级行动,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路径。

  平和县九峰镇澄溪村,位于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的山脚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层层绿叶间,红砖红瓦的闽南小院错落有致。过去的澄溪村鲜有人问津,村民一度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这两年,村里的人气日渐火爆,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澄溪村从原来的省级贫困村,转变为年人均收入1.48万元的美丽乡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6年的1.1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8万元。蜕变的秘诀,便是创意先行,“整、借、学”。

  如火如荼的文娱活动不时在澄溪村举办。

   旅游空间实现立体整合

  “3年前,澄溪村还是个靠天吃饭的穷村。人均年收入远低于漳州市平均水平。”一聊到澄溪村的过去,省商务厅派驻澄溪村的第一书记何文话匣子打开了,“漫山遍野都是蜜柚,价格却上不去。

  何文满山转悠,四处取经。“村里峰峦叠翠,溪水潺潺,四季花开不败,发展旅游或是一条出路。”何文说,不光澄溪村,整个九峰镇周边处处皆风景,有大芹山,有灵通岩,还有文庙、城隍庙、观音庙和杨氏宗祠等数十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思熟虑后,澄溪村决定整合资源,搞创意乡村游。

  招商引资,选好项目,成为突破口。

  返乡青年曾清森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6年,曾清森把山泉水引到位于大芹山下的家门口,搭舞台、铺草坪、种樱花,用石头造景。经过几轮提升,如今投资2000多万元“印象半径”休闲农庄项目,配套了一个泉水泳池、两栋楼房,两个小木屋,140多张床位,设施不比城里的酒店差。“下周的房间都定出去了,请了近40名员工,还是忙不过来。”曾清森说。

  同样相中大芹山的,还有福建向荣集团。两年前,他们大手笔入驻澄溪村,在大芹山顶投资1.2亿建设“名峰山庄”项目,以及配套的生态林5000亩、茶叶2000多亩白芽奇兰等,发展制茶体验、农家体验、健康养老、商务会议等旅游项目。

  “以大芹山为核心,山上的‘名峰山庄’主打生态养生+茶文化体验,山下的‘印象半径’主打休闲游。”何文说,在村党支部的牵头引领下,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整合大旅游资源,形成“山上养心、山下养身”的旅游新格局。

  澄溪村日接待游客超过1000人。

   造船过河不如借船过河

  山上山下有项目,山腰也不例外。“造船过河,不如借船过河。”这是澄溪村村民曾凡煌一年来的最深感受。作为大芹山郎农庄的主人,曾凡煌的农庄就位于大芹山的半山腰,是登山爱好者的必经之地。

  记者来到农庄,脚步刚迈进院门,望见的是满眼的竹器,闻到的是一院的茶香。一桌客人正用餐,大柴锅菜饭、猪蹄汤、山野菜、小河虾,满满当当,热气腾腾。

  “我去年从厦门回来后,就琢磨着搭一个农家小院,服务登山爱好者。”为节约成本,曾凡煌从后山找来竹子劈成篾片,装修小竹屋。人们可以来到竹屋,喝茶、吃饭、睡觉,体味“天工造物”。

  “明明是白芽奇兰,竟然夹着铁观音的香气,这味道真是独特。”一位游客下楼参观制茶车间时,连连发出赞叹。凭着勤劳和真诚,曾凡煌的农家院子名声在外,生意越做越大。“光卖茶这一项,一年的收入就在30万元以上,还带动解决了十多位村民的就业。”曾凡煌说。

  其他村民坐不住了。“大芹山山路长,中间还有不少项目能做,游客可以停下来吃农家菜、买茶叶、买蜜柚。”一些村民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成立了合作社,把村里品质较高的蜜柚、土鸡蛋等资源借来,打包成乡土气十足的礼包盒,放在显眼易于游客购买的地方,屡屡脱销。

  不仅如此,澄溪村还有另一块招牌——闽南师范大学导游训练基地。如今,大学生往村里一拨拨领客人、搞营销。他们与村民互动起来,组织村民学习礼仪、规范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伴随外国友人的到来,到澄溪村的户外驴友日渐增多,他们还创建了大芹山登山活动基地,成为一个交流互动、休闲养身、旅游消费的集散地。

  “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承接了不少活动。前不久,外地的一场副刊研究会就在这里举行。文人墨客在村里住了一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提了很多实用的建议。”何文告诉记者,对于勤劳朴素的村民,只需因势利导,巧创意借资源,就一定能复活乡村人气和经济。

  游客体验百香果采摘。

  

  在学习中激荡创意思维

  发生变化的,还有村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拿曾清森来说,他的思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除了要把农庄办好办出特色外,又在琢磨着“创意体验互动”,打算搞一个项目,吸引城里人来当一回山里人,体验鸟语花香耕读传家的生活。

  “九峰镇地处闽粤边界,是潮汕文化和闽南文化的汇合处,民间的音乐、舞蹈、戏曲、书画创作活动相当普及。”曾清森盯上了屋后青山,“古藤、竹子、石头、古树,这后山就是浑然天成的舞台。只要把芗剧团的双弦琴、月琴演奏者等请过来。乡音一出场,共鸣就来了。

  有了人才相助,澄溪村持续火热。各种创意点子都来了:抓泥鳅,弹钢琴,跳爵士舞,打太极拳,再来一场气球雨,淳朴乡情成乡村游的基石……现在的澄溪村,不仅是一幅“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张“人文山水图”,全村日接待游客超过1000人。

  线下有活力,线上也一样。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有的村民在漳州古城,租了一个门面,摄像头对准溪流、舞台和大山,直播乡村的天黑天亮,日落日出;有的玩起了在线监控,你喜欢几号蜜柚几号鸭,他们当着你的面,直接就抓来邮寄给你;还有的计划开创土特产小吃一条街,将平和的粿条、蜜柚、地瓜等农特产品集中展示……

  “乡村旅游加速了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城乡居民价值观念的交流、生活方式的借鉴、经营方式的沟通、多元文化的认同。”九峰镇副书记黄清流认为,把城市的消费需求和能力引入农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村民收入就上去了,乡村自然也就振兴了。

  结束采访前,记者发现,村里不少家庭门口停着新买的轿车,一问才知原来外出打工的人,听说村里发展得这么好,也打算回来找个项目创业,或者择个好企业工作。(记者 程枝文 苏益纯 通讯员 刘海生 赖伟玲文/图)

  游客在澄溪村体验漂流项目。

  当地抓鱼活动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