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部队走向深蓝 “水下尖刀”锋从何来

13.07.2014  10:18

潜艇出海。周演成摄

原标题:“水下尖刀” 锋从何来(国防视线·聚集战斗力标准③)

潜艇,神秘而威武。

近年来,我潜艇部队以坚实的脚步走向深蓝。随着世界海军强国反潜手段、装备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前进的每一步都面临挑战。

如何征服更深、更远、更复杂的海洋,在未来战争中出奇制胜?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破解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矛盾和问题,将谋兵布局转化为搏击大洋的实践。

前不久,本报记者随潜艇走入大洋,亲身感受并见证我潜艇部队实战化训练。

仲夏时节,南海之滨。清晨6时不到,某海湾畔已然炎热难挡。

港湾远处是滨海旅游胜地,晨起的游人来到海边散步,一些渔船已经起锚出海。而军港码头一片静谧,一艘艘潜艇扶波静卧挺立,庞大身躯反射着黑黝黝的冷光,透出凛凛杀气,似乎转眼间就翻江倒海,让人不寒而栗。这里就是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

近年来,该潜艇支队加快实战化训练步伐,一次次潜行在深海大洋。支队先后有数十艘艇次完成战备远航,累计实射各型雷弹200多枚,创海军潜艇部队之最。他们还顺利通过了总部军事斗争准备检验评估,连续多年被总部评定为“军事训练一级师单位”。

这支被誉为“水下尖刀”的部队,是如何磨砺刀锋?水下潜行的一路上,随着训练任务的展开和官兵们的讲述,答案在记者的脑海里逐渐清晰。

只有未知危险,没有海底浪漫

6时30分,“解缆!”官兵各就各位,潜艇徐徐离开码头。

潜艇的进舱口很小,只能容下一个人进入。舱门关闭后,一种压迫感袭来。舱内狭小的空间,布满各种线路管道和仪表设备。在一个舱室里,不到两米的高度横着3层铺位,每个铺位1米多长,并排铺位的间隙也就一个转身的距离,比火车上的卧铺车厢要狭窄得多。官兵们要睡觉只能手脚并用钻进铺位,为了节省空间,有些床位就安排在鱼雷架上。即使这样,床位也只能按总人数的60%匹配。

舱内空间逼仄,温度也并不“宜人”。因为工作环境不一样,舱室之间的温差有三四十摄氏度:有的舱室工作时热得穿背心短裤仍然大汗淋漓,有的舱室披着棉大衣还冻得发抖。有些舱室噪音大得完全听不见彼此说话。

饮食也是大问题。潜艇内不能生火做饭,官兵执行远航任务时,吃的大多是罐头食品。常常执行数十天任务回来,有些官兵开始厌食。在远航中,淡水宝贵至极。每个人的每天用水量在一升左右。就连每周一次的洗澡,也是限时完成。因为环境所限,关节炎、腰间盘突出和肾结石等,成为艇员的常见病。高温、高湿、高噪音、高污染环境,时刻考验着官兵。在潜艇中,一般人生物钟都会紊乱。“莫说完成任务,能在艇里待住就是奉献。”这就是记者的直接感受。

小说中将海底描述得那样浪漫。其实潜艇在大洋潜航时,只有无边的黑暗,还有处处潜伏的危机。”本次任务的指挥员之一、支队副参谋长何献中告诉记者。

艇动三分险,生死一条路。潜艇部队的战斗力标准要用远洋大海来检验。相对于其他兵种,潜艇兵更危险,更艰苦。“悄无声息离家远航,没人知道我们正经历什么,一旦遇险,只能独自担当。”该艇政委赵盛格说。

怕死不当潜艇兵”已成为官兵们的共识。何献中介绍,有一次远航,某艇经过连续航行,艇员极度疲惫,潜艇连续遭遇两次强台风袭击。在水下数十米抗风,潜艇横摇仍然达到15度。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电能,他们不开空调、不使用电灶做饭,仅靠饼干和火腿肠充饥,在高温下坚守岗位,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当该艇完成任务胜利靠上码头,所有人都惊呆了:原本光滑平顺的艇体上,长时间连续航行后,附着着密密麻麻的海洋附生物,它们已悄然在那上面安了家。

安全不是保出来的,是训出来的。随着装备的升级换代,舱内环境已经有很大改观。针对未来战场的训练,才是潜艇兵最大的挑战。”此次任务的指挥员、副支队长陈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