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墩新城五区安置房项目获住建部专家组高度评价
潘墩新城五区安置房小区的下沉广场,雨天用于收纳雨水。
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文 叶义斌/摄
把家安在“海绵”上,会有什么特别的体验?作为我市安置房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市建发集团积极响应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记者了解到,由该集团承建的首批海绵城市试点片区三江口片区的“典型”项目之一——潘墩新城五区经过近1年的悉心建设,5万多平方米的“大海绵”已现雏形,迎接992户安置户的到来。
元素齐聚
雨水留得住送得走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城门镇潘墩村内的潘墩新城五区安置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类精心布置的“造景”。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湿地,处处赏心悦目。“这都是一块块‘海绵’。”市建发集团潘墩新城五区项目经理方友谊告诉记者。
铺着鹅卵石,种着芦苇、翠芦莉等植物的雨水花园里绿意盎然,道路两侧,卵石排水沟、盖板排水沟随处可见,整个小区更像是一座让人流连的海绵花园。据了解,从设计阶段开始,“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理念就在小区“扎根”,小区被分成9个汇水片区逐一打造。
“潘墩这块‘大海绵’的核心理念是,让小区的水最大程度自行‘消化’。”方友谊说,针对屋面及路面两大雨水汇集地,他们分门别类系统收集。屋面雨水经雨水管收集,沉淀处理后“送到”蓄水池。针对地面雨水,小区道路两侧多点布设的植草沟、下凹绿地、湿地及雨水花园,也能最大程度留住雨水。
要想像“海绵”一样“呼吸吐纳”自如,雨水不仅要留得住,也要送得走。记者了解到,小区非主车道和停车位均采用生态透水铺装,汇入“海绵体”的水,能自然滞留、下渗,还能涵养水生植物。地下“藏”着的2座蓄水池,最多能收集550立方米的雨水,小区绿化灌溉、道路清洗都能用上,雨水回用率达20%。
“这里大大小小的‘海绵’元素有十几种。”方友谊说,各类元素叠加,让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集蓄、利用、蒸发、蒸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达68%(对应设计降雨量为18.8毫米)。
细心打造 让新家更宜居
想要造好让安置户满意的“海绵”新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细致贴心的设计和点滴的创新元素,都能在潘墩新城五区内找到。
“小区‘先天条件’有限,开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地下室、建筑主体都施工完成了。”方友谊说,为保证雨水污水“两路走”,集团总工多次来到现场,带着他和同事一起,对所有建好的雨污管全面排查,还请来市建委及设计部门现场改进方案。“开始施工单位有些不理解,但‘海绵’容不得马虎,一个细节也不能有纰漏。”
在把控好“海绵”设施质量的同时,更要实现雨水有效收集。方友谊说,按“海绵”要求,溢流井标高要高于草地,矮于地面,且要控制在10厘米到15厘米之间。现场监督、逐个测量、细化调整……在方友谊和同事们的严格监督下,几十个溢流井的标高均符合规范。
考虑到安置房小区的实际定位,为方便后期维护管理,小区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净化理念,做好渗透过滤关。记者了解到,雨水花园的渗透就有四“关”。最底部是鹅卵石,上面是排水板,再加上土工布覆盖,最后覆上透水性好的种植土。
针对下凹式绿地,施工方也创新改良,在绿地下方及进口,把排水管钻孔,包上土工布,在土工布上方再铺设鹅卵石,将周边雨水汇入储水层,净化过滤水源,也让绿地更美丽。
记者注意到,小区绿地旁,不少边沟设计颇为特别,特意和路面留出一道缝。方友谊告诉记者:“这叫截水边沟,角铁材质,能保护绿地覆土,更能把水蓄住。”据了解,每条边沟都结合路面弧度安装,最大程度进行精细化处理,保证美观。
此外,在小区主入口处,还特别建设了近400平方米的下沉广场,兼具雨水蓄集与活动广场功能。
获住建部点赞
春节前可全面交房
记者了解到,市建发集团潘墩新城五区项目工作部在“海绵”任务下达之初,就第一时间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小组,建设单位项目经理任组长,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人员全面配合。同时,还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标准导则,让技术上有保障。
为保证海绵城市建设在该小区顺利进行,方友谊说,在现场建设管理上,他们把海绵城市设计和建设要求与室外景观、雨污管道、道路等相结合,还设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建设进度款拨付,确保资金有保障,进度有突破。
眼下,该小区“海绵”建设已顺利完工。本月13日上午,住建部海绵专家组到这里调研后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把小区作为海绵城市示范工程。“项目已完成最后一关消防验收,春节前可全面交房,让老百姓住进‘海绵’里!”方友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