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潋城村杨氏家训:惟孝事亲,惟勤保家

13.04.2016  19:46

   

  杨氏宗祠 

  “凡宗族废兴何常惟人是恃,今吾族之为人子为子孙者,宁无念前人所以辛苦立门户之意,欤则毋荒於嬉,毋流於薄,毋亦先天之所与我者,毋亦为人之所不为。”省级文明村--福鼎市潋城村的杨氏家族立家训于北宋,传承至今已逾千年,世世代代不曾被遗弃,直到现在仍惠及潋城杨家子孙,成为杨氏行事做人的“戒尺”。

  得知这个家族的故事,源于其四十二代孙,潋城村第一书记杨志劝的讲述。

   杨楫上书”传奇 

  据史料记载,潋村人氏杨楫为宋淳熙戊戌五年姚颖榜进士,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高足,曾任莆田尉,为官期间治理水渠、减免杂税,成为百姓心中的父母官。时任闽帅的程叔达实行苛政、强加赋税,民生艰苦,杨楫为此上文详细列举苛政之不当,程叔达表面上听从,但心中不快。后杨楫任期届满到程府述职时,程仍余怒未消:“一个小小的县尉,竟敢抗拒帅命!”杨楫毫无惧色,仍据理力争,从容应对,最终程叔达免了他的职。好在漕使林祈得知此事后,甚为欣赏,认为“一尉敢于帅辩,大是奇事”,于是向朝廷举荐了他,后将其升至司农寺薄。

  杨楫不畏强权,敢于谏言,进君子、退小人,“奖廉静之操,绝奔竟之风”,当有人以权谋私干涉政权时,他答曰:“台有纪纲,学有规矩,当各守其职。

   

  杨氏家训 

   杨氏家训  

  杨氏家训正是出于潋城杨氏十二世祖杨楫之手,杨楫不仅为官能福泽一方子民,人人称颂其功绩,在治家方面更有独到的见解,他要求家族子孙“毋荒於嬉,毋流於薄,毋亦先天之所与我者,毋亦为人之所不为”,严禁族人铺张浪费、奢侈享乐;他指出“惟孝可以事亲,惟勤可以保家”,要求族人恪守孝道、勤俭持家;他重视宗亲血缘关系,将杨氏各分门派系团结在一起,斥责为蝇头小利而反目成仇的现象,“虽支分派别之不同,而血气周流未始间断也,一旦仅以豪末利害遂反眼,若不识可乎。

  虽然杨氏家规只有短短一百七十字,但涉及侍君、事亲、保家、为吏等多方面社会伦理道德,从治家的角度以小见大,影射治国方略,可见其立意之高、心胸之广。

   杨氏故居遗址 

  始建于唐朝的杨氏故居如今已成为一片农田,无处寻其踪迹,据杨书记介绍,明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逃避战乱,潋城杨氏搬迁至潋城古堡内寻求一隅安身之地。寻至潋城古堡内的杨氏故居,依稀能够看见荒草间错落的茅屋和石头,可见历经战乱的洗礼和岁月的变迁,杨氏故居已难觅其踪迹了,但潋城灵峰寺内至今仍立有杨楫留下的碑文,记述着杨氏先祖对后人的嘱托和期望。

  时至今日,杨氏家族历经千余年的风雨变迁,期间涌现了三个进士,但无论贫富、穷达,杨家始终不忘先祖遗训,牢记先祖教诲,将一百七十字的家训不断传承下去。(福鼎市文明办 郑凯)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