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蓝田古石楼历经数百年的风雨 承载一段御寇史

15.09.2014  18:33

西门石匾

  好像每座上了年纪的土楼、石楼,都有一段不平常的身世。

  如漳州市龙文区的蓝田古石楼,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虽已残缺不全,但剥开其尘封的历史,仍可以窥视到它一段鲜为人知的御寇史。

  石楼屹立大道边

  蓝田古石楼位于漳州龙文区蓝田镇蓝田村。

  从漳州市区出发,沿着水仙大街往东行驶数公里的路边,一座石楼就映入眼帘。

  墙体全部由花岗岩条石垒砌而成,石墙上面有许多建筑都已倒塌,长出了多棵榕树来。

  整座石楼平面呈“风吹辇(漳州方言,指纸风车)”形,楼墙厚1.5米,楼长53.5米、宽48米,略显正方形,总面积2700平方米。设有南西两个大门,门高2.5米、宽1.5米。

  据漳州府志记载,两个门均有明崇祯四年(1631年)吏部主事陈天定题刻的石额匾,南书“溪山日丽”,西刻“井里春深”。

  不过,抬眼望去,门楼上并无“溪山日丽”的石额匾。“那个门楼字掉下来,断了,现堆在边上的乱石堆上。”楼内70多岁的黄阿婆指着路边的一堆土石堆说。

  走进石楼,整个楼内虽很宽敞,但均略显破落。“许多人都搬出去住了,现在住在楼内的只剩下几户人家。”黄阿婆说,楼内还有两口水井,在以前,这两口井滋润着方圆数百户人家。

  靠近另一断残墙,走出西门,回头望去,一个精致的石额匾镌刻着“井里春深”四个大字,落款为“陈天定”。

  陈天定何许人也?

  据漳州府志记载,陈天定字祝皇,又字慧生,号欢喜道人,世称慧山先生,明代福建龙溪县人;少聪颖,好韬略,慷慨有大志,与明大学上林釬是中表兄弟,并有师生之谊,其道德、文章多受林釬影响。陈天定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人,次年成进士,官至吏部主事。

  防御盗寇立大功

  在古代,村民建成这种围合似的城楼、城寨,最大的作用无疑是御防盗寇的侵扰。

  关于蓝田古石楼,到底防了多少盗寇的侵扰,史书里并无非常明确的记载,不过,从题写这座石楼匾额名字的陈天定身上,倒是可以闻到当时御防盗寇的狼烟。

  据当地史料记载,陈天定高中进士后,因不愿附和阉党,毅然放弃任官机会,和遭魏忠贤排斥的林釬(漳籍当朝尚书)一同回乡隐居。

  天启七年五月,海盗刘三老、刘香等“二十四将”窥伺漳州,形势危急。郡守施邦曜知道陈天定有将才,邀请他共商防卫办法。陈天定应邀后,组织乡民进行操练,守卫城东阵地,并筑土堡于镇门两岸,与万松关成犄角之势。

  有一夜,“二十四将”乘小船潜入浦头。陈天定率兵堵截,拦住退路,重创“二十四将”,使之从此不敢再犯。

  蓝田古石楼就在漳州“城东”,且离万松关不远,也可以说“与万松关成犄角之势”,蓝田古石楼是否为重创“二十四将”的主战场之一,虽未明确,不过,它肯定是当年御防盗寇所建土堡之一,而且肯定还尘封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海峡导报记者 萧镇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