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老街代书人:起诉书收五六十 看书看报学法律

02.07.2015  09:29

吴游勇的代书店就“隐蔽”在香港路上,面积不大的它没有显眼的招牌,只是在店门口上写着“代书择日”四个大字。

图为吴游勇正为顾客代写申请书。郑德鸿 摄

  福建新闻网漳州7月1日电 (林丽君 郑德鸿)书信是人们沟通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里,由于不识字的人多,想写信寄给亲友,只能找识字的人写,这也就催生了代写书信的行业——代书。

  漳州历来就有代书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有许多专职代书的人员。如今,漳州市区仍从事代书业的人屈指可数,香港路96号的吴游勇,今年43岁,是这一老行当的遗存。

  1日下午,记者走访了漳州老街发现,吴游勇的代书店就“隐蔽”在香港路上,面积不大的它没有显眼的招牌,只是在店门口上写着“代书择日”四个大字。

  走近一看,店内的陈设有些杂乱,货架上堆放着各种款式的钟表、对联等货品,那是他“代书”之余的小生意,而在临近门口处则摆着一张小方桌,那就是他代书的“办公桌”了。

  当天下午三时许,漳州一家企业的老板刘先生由于工地要动工建设,亲自到吴游勇的店里找他择日,经过几分钟后,吴游勇将择好的良辰吉日给了刘先生,刘先生留下了一个红包略表心意。

  吴游勇说,现在代书大部分都是择日或者代写起诉书,一般就收五六十块,而婚娶的择日花费时间比较长,收费会相对高一点,但现在需要代写的人比较少了,基本也只能养家糊口。

  吴游勇告诉记者,之所以一直在坚持做代书,一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其次是为了方便照顾瘫痪的老母亲。

  吴游勇的父亲吴水池早年跟随师傅学易经八卦,看风水厝宅,帮人择日命名等。文革时“破四旧”,看风水择日被当成“封资修”而禁止,直到文革结束后才慢慢复苏,但仍一直处于半公开状态。

  而随着政策上对这类行业放宽,在1987年,吴水池在自家的门口摆了个桌子,开始了代书与择日等的生意,来找他代写书信择日的人也多了起来。后来,就把自家的门面开起来,兼写对联、卖剪纸双喜、修石英钟等生意,而这个店面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现在。

  “早期代书的内容主要是书信,一些老人家几乎每年都会拿着亲人的地址到店里来,让我帮他们写信”,吴游勇说,一些侨属要给国外的亲人写信,因信封上还得写外文,更是得找懂外文的人代写,现在那些老人渐渐去世了,年轻人也都会用网络,代书的人就渐渐地少了。

  吴游勇认为,代书是一种需要多种知识的行业,只是把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完整地记录下来是不够的。讲述中的口语要变成让收信人明白的文字,遣词造句要准,而且要符合收信人所在地的阅读习惯,有的是普通的写法,有的是半文言文,有的要用竖写格式,有些地区就只能用繁体字写。

  对于一些申请、申诉、诉讼类的,还要懂得相关的法律,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对于择日命名,则需要懂得易经及其它的相关知识。

  “我现在基本天天坚持看报纸,法律相关的就会看法制类的报纸,也会看一些法律书籍学习法律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有空闲,吴游勇就读起相关的书籍,以增加知识。

  随着电话、手机、电脑的普及,与外地交流变得简单快捷,写信的方式已被大多数人所弃用,代写书信这一老行当也就日渐艰难,面临消亡。

  吴游勇说,从来没有想过不做代书了,只要还有人找我,我就坚持做,即使剩下我一人在做,也还是会坚持做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