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版的西藏“玛尼堆”现身漳州漳浦 距今396年
玛尼堆,原本是指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随处可见的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巧的是,在距离西藏4000公里的闽南漳浦,居然也出现了神秘的“玛尼堆”。
24日,漳浦民间乡土历史文化爱好者林俊荣先生和友人一起,前往漳浦县旧镇镇东部霞屿村,在村旁塔山上发现了一座造型特别的石塔,当地人称为“塔(草)尾尖”。塔顶有尖状塔刹,全塔以条石和角石干砌而成,平面作六角形,每层均以条石突出塔檐,自下而上,有明显内收。塔身第二层朝北处刻“第一峰”,落款右为“明天啟甲子(1624年)”,左为“元春坂上立”(坂上即苑上,为旧镇一村庄)。石塔立有塔刹,通过初步测量,全塔直径5.5米,高9.2米,保存完好。因石塔西南面靠海,视野开阔,也被渔民作为航海坐标。
至于石塔来历,当地说法不一。一说除作为航海坐标外,从塔身碑文可知此塔建造时间为明朝天启年间,当时海上倭患已少,军事防御功能应不是首要考虑因素,更多的应是挡煞辟邪等功能,类似闽南街头巷尾常见的“石敢当”,只不过因这种类似“玛尼堆”石塔形建筑所需人力物力更多,所以存量远远少于前者。
热衷闽南乡土文化研究的“鹭客社”创办人林鸿东分析,漳浦的塔尾尖就是闽南版的西藏“玛尼堆”,他还对比了厦门湖里、云霄、长泰、泉州等地的类似石头塔形建筑,发现闽南地区许多地方都有类似于西藏“玛尼堆”的建筑,或建于溪边,或存在于村内,也有散见于田间地头,功能大都与宗教崇拜及避邪、镇煞等风水学功能有关。
多位民间乡土历史文化爱好者研究认为,此次漳浦“塔尾尖”石塔的发现,印证了闽南“玛尼堆”的作用,也使漳浦县归属闽南“玛尼堆”文化的分布地区。而这样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遗存,究竟和数千里之外的西藏“玛尼堆”有何联系,是否还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值得更多人关注研究。
(来源: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