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惟一兵寨汰口兵寨:狼烟不再 神秘依旧(图)

02.06.2014  12:39
 
  • 兵寨的望塔
  • 侧门石匾
  • 寨前散落的石碑
  • 兵寨周围是稻田
  • 天街
  •  

      东南网6月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萧镇平文/图)九龙江北溪的水自西往东流,至华安县沙建镇汰口附近时,拐了一个小弯,迎来支流汰溪的水。就在汰溪边上的龟形小山头上,一座古兵寨屹立峰顶,这是漳州发现的惟一的兵寨,虽经七八百年的风雨,仍屹立不倒。如今,寨外狼烟不再,但兵寨神秘依旧。

      现状:龟形山顶 屹立兵寨

      从漳州市区驱车,往北走漳华路,沿着九龙江北溪行进20公里左右,就到了汰口,汰溪就是在这里汇入九龙江北溪。

      左拐沿着汰溪溯溪而上1公里左右,就到了一座龟形山下,山不高,更像是一座小山丘,沿着小径环绕半圈就到了山顶,一座长方形山寨映入眼帘。“这座楼就是兵寨。”热情的村民指着一座长方形的大楼说道。兵寨的正式名称是“全保楼”。

      正门上方,至今还保存着“全保楼”的石匾,侧门则为“百谷朝宗”四字。

      从正门进去,便是鹅卵石铺就的通廊式庭院,俗称“天街”,两侧是各两排的房子,内侧是20间对称的平房,外侧是上下各22间的二层楼房,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外围对称且两侧又各一排,上下各22间的二层楼房绕着古寨,整座楼内“三条巷道四排房子”。

      传说:“金头将军”后裔聚居

      据了解,兵寨始建于宋末,建造者为南宋一位总兵庄公望之子庄守圻。

      关于庄公望,当地至今仍流传着一个“金头将军”的悲壮传说。

      庄公望(1230—1277),宋赐进士,曾任宋末江阴总兵,娶妻盛氏。南宋末,端宗皇帝(1276年)迫于元兵追赶,从福州逃来泉州,当时招抚使蒲寿庚准备献城降元,拒绝小朝廷入泉州城。

      庄公望等五个亲兄弟及族亲庄弥渊(宋钦授挂印大将军)、庄罗(宋封护国将军)等毁家纾难,变卖家产作军需,赶到泉州城南七里迎端宗。后一起欲往广东潮州,途经漳州,在今龙海岳岭,遭元兵截击。

      庄公望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头虽被砍,威武不屈,屹立马上,奔跑至九都凤田(今龙海市榜山镇田边村)才坠地。庄弥渊等近臣族亲奏知皇帝,被封为“义勇将军”并赐金头(实为锡头)就地安葬。

      庄公望归西后,其子庄守圻及部下一行九人沿九龙江北溪上溯至此,看中地理环境后,用银两购买了汰口寨的土地并建寨避难。

       历史:庇护族人 历经数百年风雨

      在当时的环境下,庄守圻及部下为了生存,只能建造一座仿后寨的大楼。这种兵寨建筑,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寨民可以互相走动,自如应战,在安全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可谓“一夫当寨,万夫莫开”。

      由于和南宋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元朝建立后,隐居这里的庄氏后人都不出仕,经过近百年的养精蓄锐,到明、清两代,才开始焕发出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听祖上讲,以前许多土匪来犯时,都无法攻破。”村民庄老伯说,只要兵寨的几个大门一关,水攻、火攻都无济于事,生活在里面的族人因此躲过多次战乱。

      如今兵寨里仍居住着数十户人家,大多数是庄氏后裔。兵寨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但风格依旧,只是有些沧桑罢了。

      古寨的周围,狼烟早已不再,后山上草木苍郁,虫鸣鸟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