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开发区首个非遗项目“闽台送王船”民俗信仰揭牌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4日电 (郑游楚)记者14日从漳州开发区文化与旅游发展局获悉,近日,漳州开发区首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台送王船”民俗信仰举行揭牌仪式。
漳州开发区首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台送王船”民俗信仰揭牌。据介绍,漳州开发区石坑社区保泉宫信仰的“送王船”民间习俗已有300多年历史,每逢丑、辰、未、戌年间四年举行一次“送王船”,本意是为了送瘟神,俗称“做好事”,是长期流行于闽台渔村的民间习俗,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送王船”民间习俗已有300多年历史,每逢丑、辰、未、戌年间四年举行一次“送王船”。“文化在于积淀更在于传承,保护非遗就是记住乡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开发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启动,让开发区更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漳州开发区文化与旅游发展局局长黄清亮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非遗项目申报,使得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保护。
漳州开发区虽只有四个社区,但闽南传统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区内有南炮台、郑成功枪城、浦东宫遗址,以及历史较为久远的古厝6处、古树25棵、荔枝林1片。其中,南炮台遗址、郑成功枪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沙社区古厝建于宋朝初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此外,开发区还有传播祖师香炉与香火、奉祈池王爷神诞、游火巷、祭祈“姑爷祖”、蜈蚣艺游境、攻炮城、大鼓凉伞等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与宗教信仰,这些古迹和民俗活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的土壤。
“古遗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囊括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保护古遗址就是拓展文化传承的现实环境,也是开发区未来文化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立足点。”黄清亮说。
近年来,漳州开发区高度重视社区民俗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并将民俗文化发掘和保护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立足点。为更好地发掘漳州开发区民俗文化资源、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发展,2015年漳州开发区还成立了民间文艺家协会,并通过召开民俗文化与民间文艺座谈、民俗采风、组织编撰系列丛书等措施,为推动区域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民间文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完)
【责任编辑:施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