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区宫保第遗址 埋没百年牌坊重见天日

29.09.2015  21:04

百年牌坊重见天日

漳州市区宫保第遗址出土一批文物

龙凤板有双龙戏珠图案,居中刻有“敕建”二字

东南网9月2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韩丰)日前,漳州市文保单位宫保第遗址处,出土了林刚愍(音mǐn,同“”)公祠(因太子少保衔,也称宫保第)石牌坊构件,埋没百年的牌坊重见天日。

但 遗憾的是,出土文物散落在工地,无人管理。漳州市文物局局长张祝发表示,这些石构件,是漳州宫保第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集中保护起来:“出土时,已明确由漳 州城投公司负责集中管理,下午开会,会将这个问题提出来,一定让他们落实到位。下一步,再具体考虑如何保护规划这些文物。

出土文物散落工地

昨日,在市区钟法路一施工工地上,导报记者看到了这批雕工精美的石构件。它们与水泥板、塑料管堆放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

一施工人员回忆,这些石构件,是在新华西路(宫保第遗址)施工时发现的,被挖出来有一段时间了,后来才被移到了这里。同一批出土的立柱,则被搬到了青年路堆料场。

仔细打量一番,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馆长江焕明介绍,这些石构件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敕建”龙凤板、题字匾、镌刻楹联的立柱。

龙凤板,有双龙戏珠的图案,上方刻有灵芝浮云,下面有海水图案,浮雕工艺十分精美。龙凤板居中刻有“敕建”二字。

江焕明说,龙凤板是悬挂在牌坊顶层正中间,其上“敕建”两个字,意思是皇帝下诏书同意建坊,可以说是皇帝批准的准见证。

题字匾,为双面,刻有“林刚愍公祠”等字样,遗憾的是“”字残缺。

立柱上有两副对联,一副刻着:“碧血洒沙场,千古河山留正气。丹题焕华表,一门俎豆肃明禋。”又一副写着:“异数褒忠社气,擎海天一柱。中兴翊运大名,寿河岳千年。

  

功绩坊为表彰林文察

江焕明表示,石刻字迹清晰可辨,内容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出土的“宝贝”其实就是表彰林文察的功绩坊。江焕明说,从现有的石构件推测,应是三门三楼四柱的石牌坊。《漳州史记》记载:观桥左有林刚愍祠,祠前有石坊,坊为光绪戊子(1888年)春建。

文献中,林文察来头不小,是福建陆路提督,在同治三年,奉朝廷之命,由台湾率军到漳州,在万松关瑞香亭,与太平军交战时不幸阵亡。闽浙总督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上奏朝廷,希望朝廷表彰因公殉职的林文察。

据记载,林文察死后,清廷赠太子少保衔,赐谥号“刚愍”,诰授振威将军,并赏骑都尉世袭,准建专祠。

江焕明说,牌坊原立于宫保第之前,相当于宫保第的山门,起到引人瞩目、画龙点睛的作用,牌坊是宫保第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为重要的涉台文物

在海峡两岸,有三座宫保第隔海相望,一在漳州城内,一在台湾台中,一在厦门鼓浪屿。这三座宫保第,虽建成时间略有先后,但都因林文察一人而建。

作为我国现存罕见的“两岸三地同一家”的御赐宫邸建筑,江焕明说,漳州宫保第不应只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它是两岸血脉相连、手足情牵的铁证,“应该让漳州宫保第在两岸交流事务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江焕明认为,漳州宫保第不仅是纪念林文察的专祠,也成为闽台两地林氏宗亲共同的家园。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许多台胞不甘当亡国奴,内渡大陆,宫保第一时成为漳州籍台胞的“接待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历经多次房地产改造及城市改造,宫保第建筑群大部分被改造为政府机关职工宿舍,临街石牌坊也被拆除。石坊构件作为檐前阶石铺于路沿,若干石柱上镌字仍清晰可辨,近日出土重见天日。

江焕明表示,出土的林刚愍祠石牌坊构件,是宫保第的原始证物,也是极为重要的涉台文物,应妥善保护、恢复原状,使之成为两岸林氏宗亲和血缘文化交流的标志物。感谢江焕明老师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