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侨村:半世纪华侨记忆缓缓展开

13.06.2014  19:48

侨村22号别墅留有“1957”的历史印记。

绿树掩映的侨村。

  “如果可以,让我们一起留在漳州。怀旧的时候,约上三两好友,到侨村西姑池旁,泡上一壶清茶,静静地聊着过去的你我与他。”这是一首广泛流传于漳州各大论坛、贴吧的诗文,讲述着人们对漳州这片土地的眷恋与热爱。而这些简单朴实的语句,也阐释了漳州华侨新村在漳州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圈的小方桌绕着池塘排开,一盏酒精灯、一壶铁观音、一把大阳伞……日出日落,男女老少,侨村的西姑池边有太多的“偷得浮生半日闲”。

   追寻漳州侨史,你得来这里

  华侨新村,始建于1956年的归侨别墅群,原本只是古环城河与县后街之间的一块74亩荒地。那一年,为了让漳州归侨、侨眷拥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遂成立“漳州市华侨新村委员会”,筹备建设华侨新村。

  “当时成立了以林开德等几位归侨为代表的‘华侨新村委员会’,规划出市区西姑池周围约100亩土地,设计了72幢形态各异的别墅楼房,后因‘文革’停建,只建成了51栋,其中,有2栋是非侨房,有3栋侨房后来被开发,现有侨房46栋。侨村中央修建有水池及砌筑石堤,还建有‘侨村桥’。”芗城区侨联主席黄珍宾如数家珍地介绍,“在华侨新村最早的多户归侨中,主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印尼当局排华而返回祖国的华侨,还有少部分则是新加坡、菲律宾的归侨。”

  华侨新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华侨事业的发展,亦是侨史的实物标本,是漳州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典型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建筑材料和装饰均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物化反映,是漳州近代公共、居住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从第一栋别墅基建开始,到最后一栋的完工,形态各异的小洋楼在此拔地而起。而这些建筑风格则借鉴了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的建筑特点,即便现在看来,依旧气派十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西姑池旁的小苗早已长成苍天大树,见证了华侨新村的60年。